您当前的位置:《儿科护理学》听课笔记:07
《儿科护理学》听课笔记:07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用以表达思维、观念等心理过程,与智能关系密 切。语言发育必须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并须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1.发音阶段 新生儿已经会哭叫,并且饥饿、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来的哭叫声在音响度、音调上有所区别。婴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咿”、“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8~9个月时喜欢模仿成人的口唇动作练习发音。
  2.理解语言阶段 婴儿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小儿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的名称;9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听懂简单的词意,如“再见”、“把手给我”等。亲人对婴儿自发的“爸爸”、妈妈”等语言的及时应答,可促进小儿逐渐理解这些音的特定含义。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3.表达语言阶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小儿学会表达语言。一般1岁开始会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然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发展为复杂句。
  小儿说话的早晚与父母的教育、关注是分不开的。语言发育的过程中,须注意下列现象:①乱语:1~2岁的小儿,很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由于词汇有限,常常说出一些成人听不懂的话语即乱语。遇到此种情况要耐心分析,不要加以训斥,否则会影响说话及表达思维的积极性;②口吃:3~4岁的小儿,词汇增多,但常常发音不准或句法不妥,如把老师发音为“老希”。愈是急于纠正愈容易出现口吃。遇此情况不必急于纠正,一般情况下会逐渐转为发音正常;③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小儿从出声的外部语言向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沉默思考时的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为小儿进入小学、很快发展内部语言打下基础。一般7岁以后,小儿不会再出现自言自语,如继续存在,则应引起注意。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小儿出生时不具有心理现象,待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发育的开始,且随年龄增长,心理活动不断发展。了解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征,对保证小儿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注意的发展
  人对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环境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新生儿已有非条件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可使其停止活动。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强烈的刺激如鲜艳的色彩、较大的声音或需要的物品(奶瓶等)都能成为小儿无意注意的对象。随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动作语言的发育,小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小儿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自婴幼儿起即应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去除外来干扰,引起小儿兴趣。
  (二)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事物在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回忆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被想起。5~6个月婴儿虽能再认母亲,但直到1岁以后才有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忆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且以机械记忆为主,精确性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小儿有意识的逻辑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三)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婴幼儿的思维为直觉行动思维,即思维与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如拿着玩具汽车边推边说“汽车来了”,如果将汽车拿走,活动则停止。学龄前期儿童则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凭具体形象引起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尚不能考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进行演绎推理,如在计算活动中,小儿知道3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6个苹果,但对3+3=6的计算感到困难,必须经过实物的图形等多次计算后才能掌握。随着年龄增大,,小儿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想象的发展
  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在客观事物影响下,在大脑中创造出以往未遇到过的或将来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常常通过讲述、画图、写作、唱歌等表达出来。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1~2岁时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尚未充分发育,,小儿仅有想象的萌芽,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某些个别的动作,如模拟妈妈的动作给布娃娃喂饭;3岁后儿童想象内容稍多,但仍为片断、零星的;学龄前期儿童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易变;学龄期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迅速发展。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活动时的兴奋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事物情景或观念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表达。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物关系的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外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甚大。新生儿因不适应宫外环境,常表现出不安、啼哭等消极情绪,哺乳、抚摸、抱、摇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6个月后小儿辨认陌生人时逐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及分离性焦虑,9~12个月时依恋达高峰,以后随着与别人交往的增多,逐渐产生比较复杂的情绪,如喜、怒和初步的爱、憎等,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见人怕羞、怕黑、嫉妒、爱发脾气等。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为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易冲动,但反应不一致。随年龄增长和与周围人交往的增加,小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强,逐渐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渐趋稳定,情感也日益分化,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荣誉感、责任感、道德感等。有规律的生活,融洽的家庭气氛,适度的社交活动和避免精神紧张与创伤,能使小儿维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智能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养成。
  (六)意志的发展
  意志为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无意志,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开始有意行动或抑制自己某些行动时即为意志的萌芽。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思维不断发展,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加上成人教育的影响,小儿意志逐步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消极的意志则表现为依赖、顽固和易冲动等。成人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孩子积极的意志,增强其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感。
  (七)性格的发展
  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非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心理特点,因此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各不相同。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幼儿时期小儿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自我控制大小便,故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儿童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少年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
  在小儿性格的发展中,外界环境和父母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民主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大胆机灵、社交能力强、有分析思考能力的儿童;严厉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儿童冷酷、顽固,缺乏自信及自尊;溺爱孩子的父母则使其骄傲、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依赖性强;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则使儿童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会说谎的性格。
  (八)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行为是各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展的综合表现,其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儿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并受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制约。新生儿醒觉时间短,对周围环境反应少,但不舒服时会哭叫,抱起来即安静;2个月时注视母亲脸,逗引会微笑;4个月认出母亲与熟悉的东西,能发现和玩弄自己的手、脚等,开始与别人玩,高兴时笑出声;6个月能辨出陌生人,玩具被拿走时会表示反对;8个月时注意周围人的行动,寻找落下或被当面遮挡的东西;9~12个月是认生的高峰,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和物有喜或憎的表现,会模仿别人的动作,呼其全名会转头;1岁后独立性增强,能较正确地表示喜怒、爱憎、害怕、同情、妒忌等感情;2岁左右不再认生,爱表现自己,吸引别人注意,喜听故事、看画片,能执行简单命令;3岁时人际交往更熟练,与人同玩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此后,随着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对周围人和环境的反应能力更趋完善,见表4-2-1。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8 个月,此期发展的危机时信任对不信任。信任感世发展健全人格最初且最重要的 因素,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父母)建立信任感。形成希望的品质。 
(2)幼儿期:18 个月-3 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时自主对羞愧或疑虑,此期的发展任务是适时地学习到 最低限度的自我照顾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自主感。形成有意志的品质。 
(3)学龄前期:3-6 岁,此期的发展危机时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体验目标实现。形 成有目的的品质。 
(4)学龄期:6-12 岁,此期的发展危机时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形成有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 岁,此期发展的危机时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 形成忠诚的品质。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成就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1岁半、2岁):这—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加觉和动作问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一—6、7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丁表象。在模仿性游戏中,儿童以一物宋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以语言来称呼他。这都说明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儿童能模仿早些时候看见过的动作,也说明表象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儿鱼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年龄6‘—7岁至11一[2岁。主要特征和成就: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守恒,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分类和序列(使物体成为有序6t系列)进行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G 4.形式运算阶段(U、12岁一—14、15岁):这个阶段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思维活动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卑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车,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皮亚杰把感觉运动阶段又分为六个亚阶段,由于分的比较细,本论文不加详解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