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内科护理学》听课笔记:55
《内科护理学》听课笔记:55

出血性疾病

是止血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的一类疾病。
  (二)分类 止血机能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
  出血性疾病按发病机制分为以下三类:
  1. 血管壁功能异常
  (1)遗传性: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老年性紫癜。
  2.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线损伤、药物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等;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④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等。
  (2)血小板功能缺陷: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等;②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肝病等。
  3.凝血异常
  (1)凝血因子缺陷:①遗传性:血友病及其它凝血因子缺乏症、②获得性: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等。
  (2)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因子Ⅷ抗体、因子Ⅸ抗体、肝素样抗凝物质、抗凝药物治疗。
  (3)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原发性纤溶及DIC所致的继发性纤溶。
  (三)实验室检查
  1.反映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束臂试验;甲皱毛细血管镜:甲床微血管排列,形态,血流速等;出血时间(BT):反映血小板能否聚集,粘附于受损血管壁。
  2.反映血小板因素所致出血:血小板计数;粘附,聚集功能;血块回缩试验;PF3测定;
  PAIg测定。
  3.反映凝血功能试验
  反映内源凝血系统功能:凝血时间(C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
  反映外源凝血系统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第三阶段凝血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实验:乙醇胶实验,鱼精蛋白副凝实验,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反映抗凝血功能: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抗原测定。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