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治经济学》听课笔记:05
《政治经济学》听课笔记:05

纸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节省银行费用开支,导致现金和支票的消失。

货币演变史:

货币流通规律:

要不断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不间断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货币数量.

影响三因素

1 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支付手段(延期支付)与货币流通量的变化

-》货币流通规律调整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支付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

代表贵金属黄金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所谓一般商品与劳务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包涵着下列三层内容:其一,所有商品与劳务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二,这种物价总水平呈持续上涨状态,而不是仅指一两个月的物价上升,通常以年为通货膨胀的计量时间单位;其三,这种持续上涨状态包括公开的及各种隐蔽的不同形式。现代货币理论还表明,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仅仅通过纸币发行的途径,更大程度上是通过信用的扩张与派生存款的创造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在信用程度很高的现代经济社会中,由于通过电脑网络来实现“电子货币”的划拨转账,以及各种可开列支票的存款工具所占比重的增多,使得作为现金的纸币在货币流通中所占比重更趋缩小。这样,即便纸币发行过多,也只构成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一个部分。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有三个:一是消费物价指数;二是批发物价指数;三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又称“通货膨胀的度量”,指可以表达通货膨胀程度的一种相对数。由于通货膨胀总与物价上涨相连,故通过计量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可以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在市场经济起步早的国家,通常将物价上涨率视为通货膨胀率,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数指标也即为物价指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通货膨胀测定指标是消费物价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此外还有批发物价指数。我国为了对物价变动趋势及影响的跟踪研究方便,统计部门除了定期公布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外,还公布国营商业零售物价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居民生活费用物价指数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
消费物价指数,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国消费品与劳务价格变动幅度并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相对数。这是选择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和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主要反映与居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变动幅度。
批发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测定指标的一种,根据商品批发价格变动资料所编制,反映不同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批发价格是商品进入零售,形成零售价格之前,由中间商或批发企业所订,其水平决定于出厂价格或收购价格,对零售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批发价格指数比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更广泛的物价变动代表性。批发物价指数既可按全部商品综合编制,也可按不同部门或各类商品分别编制,但不包括劳务价格。批发物价指数的优点在于对商品流通比较敏感。其缺陷在于统计范围狭窄,所以许多国家没有将批发物价指数列为测定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通货膨胀测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可以全面反映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变动,因而统计范围更广,更适合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这一指数的缺点在于资料不易收集,公布次数受限制(通常每年一次),因此客观上难以迅速反映物价变动幅度与走势。因此,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
3、根据年物价上涨率的不同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年物价上涨率在5-10%之间为温和通货膨胀;在两位数以上、三位数以下为奔腾式通货膨胀;在三位数以上的为恶性通货膨胀。对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认识是一致的,比如说,它会导致生产秩序的严重混乱、信用关系的迅速崩溃、固定收入者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甚至造成社会的动荡等等,但对温和通货膨胀的认识则有不同看法。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增加社会的收入与就业能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但必须以实际GNP水准低于充分就业下GNP的水准为条件,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这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温和的通货膨涨对于产出与就业方面的积极效应即便是暂短的,也不见得就会被以后出现的负面作用所抵销。不过,另一些经济学家们却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所形成的加速效应,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以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及其危害性,这是在调控经济中应特别注意的。但是,在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通货紧缩可分为良性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货紧缩。良性通货紧缩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衰退。恶性通货紧缩除了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外,还伴随着银行信用紧缩、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消费需求减少等现象。
3、恶性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一是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与投资;反过来,需求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二是通货紧缩使企业利润下降,失业增加,社会矛盾上升。三是企业和个人债务负担加重,银行坏帐增多,危及社会信用,加剧金融动荡。四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各国出口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关系趋于紧张。因此,各国普遍采取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并且非常关心和解决通货紧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普遍采取了反通货膨胀政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某些国家实际的物价上涨率已接近于零。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1998年1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和经济学年会上,表示了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于同年10月再次警告人们的注意国际市场上强大的通货紧缩势头。目前,通货紧缩已成为许多国家宏观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以上我们分析了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发展的过程,即从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步发展成货币形式,揭示出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流通规律。在此基础上,第三、四节将分析作为商品交换场所和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及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似,早期以高利贷的形式,后来银行,信用作为一种经济关系,

商业信用

债券债务关系 赊购赊销,

信用工具 商业票据 期票 债务人发出 ; 汇票 债权人发出

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  产业资本,循环,周转;资本存在和发展;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价值规律都会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价值规律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概念: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依据其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内容: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价值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等价交换,即商品依据其价值进行交换。
第一句是大家熟悉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前面讲过,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作为价值规律的一条基本内容,它反映的是商品价值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说,不管你生产商品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多少,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就是这么形成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句话是说,价值规律要求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为什么呢?因为商品的价值,还要在交换中才能得以实现,要实现就必须按照各自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如果不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实现不了自己商品的价值,要吃亏,他就不肯干了,生产就会缩小甚至停止;只有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生产者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生产才能长此下去。所以,商品必须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这也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客观规律。

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形式:价值规律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原因: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
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价格虽然时涨时落,但价格变动始终以价值为中心。为什么不会脱离这根轴心呢?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价格高于价值,就会刺激生产的扩大,大家都抢着生产那些市场紧缺的、畅销的、价高利大的商品,结果造成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原来畅销变成滞销,价格又得下跌;价格低于价值,大家又都不愿生产了,生产缩减,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又回升上涨。如此反复,价格以价值为中心线不断波动。所以价格这种波动不会脱离价值这根轴线。这就恰恰证明了,价格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就象吸铁石一样把价格紧紧地吸引在自己周围,使之在供求影响下围绕自己上下波动。
第二,从短期看,价格可能低于或高于价值,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仍然是相等的。
由此可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正是在这种奇妙的价格波动中,价值规律才能得以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