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0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03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1914年以前)
1.早期贸易  (14世纪-16世纪)
2.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16世纪-18世纪)
3.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巨大影响(18世纪-20世纪)如“英国”产业革命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的发展(1913年前)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贸易。(1914年)最大受益国:美国(靠战争出口,大力发展工业)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贸易(1913年-1933年)
       对国际贸易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1945年至今)
       国际贸重新开始恢复,迅速发展          新兴国家的新起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金钱至上   商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积累了财富(黄金、白银)
 英国国王要实现贸易顺差(贸币差额论)是早期重商主义的体现,黄金不得随意流出本国,过多地积累了黄金和白银,易引发通货膨胀.
第二节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贸易顺差不可能一直存在,它会由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使其趋向平衡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成本理论)(代表作——《国富论》)
绝对成本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有两个基本条件,否则理论不成立——
1.参加交货的国家必须各自都有在生产成本上占绝对优势的产品。
2.这种交货不能遭到限制,因为交货不能自由进行,前者的分工就失去了意义。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认为这是一种天赋,二是忽略了生产方式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只有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利,但有些国家没有优势产品,就不能从国际贸易获利。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两优择优,两劣取轻。(两个交换国家就同一产品相比较)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认为:比较成本说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适合一切经济领域,无论是对个人、企业、地区、民族还是对国家,无论是国内还是对国外,一切经济行为都是适用的。
       不足:用静态的分析方法来对待动态的世界,没能够认识到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力是可能变动的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