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产,故又有中国大鲵之称。大鲵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华南、西南的深山密林溪流间。常见个体重2—5kg,体长约50~150cm,最大个体可达10~20kg。因大鲵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滥捕滥杀加之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鲵资源日趋减少,属频危动物,故被国家列为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此,开展对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体表裸露,皮肤光滑有弹性,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腹部均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犁骨及颌骨具齿,犁骨齿较发达,是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眼分布于头部上两侧位,眼间隔宽而平坦,无眼睑,鼻孔每侧各1个,小而呈园形,位于眼前上方。椎体双凹型,腹部肥胖,约占体长的1/2,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退化背鳍延伸至尾部。大鲵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趾,肢体形状与蛙肢相似。大鲵的运动主要靠四肢来完成,两后肢腹部间具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雌鲵不具受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