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了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
3、货币乘数发生的内在机理
劳动价的误区
现在是过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休假期,休闲的时间可以静下来好好思考这个劳动概念了。劳动概念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性概念,劳动贯穿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为共产主义运动立下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共产主义的党派直接取名为劳动党,比如北韩的朝鲜劳动党。所以劳动对于共产主义来说是关键的关键。无论是共产主义运动初期,劳动价值论的剩余价值学说关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的论证,而引发的一次次工人农民反抗运动;还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发动,这个劳动概念都是武装所有参与者头脑的工具,和形成每次运动氛围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不想直接了当地指出劳动价值论的偏颇,这样剥削理论会失去依据而挫伤当前国内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的正当性和积极性。因为劳动价值论是鼓动社会底层群众暴力对抗社会管理者的最好的理论武器。劳动价值论的矛头更多地是指向知识分子而不是资本家。尽管马克思不得不遵守起码的人类逻辑来顾全大局地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是,作为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还是界限不清地经常成为历次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击对象,其实劳动概念在历次共产主义运动中更多地是强化了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的人类身体困苦性,肮脏性注定成为社会底层群众的招牌,把劳动神圣化和模糊化在于激发底层群众对上层管理者的革命,在电视剧《毛岸英》中许多人无法想象毛泽东为何一定要让儿子上上劳动大学,要练一颗革命的红心,滚一身革命的泥巴,磨一层革命的老茧。显而易见,毛泽东给儿子的这个劳动招牌其实还是强化体力劳动,为何历次政治运动之前都有国家领导人做样子的义务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更加可视化、看得见。显然这就是强化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人所共知的是其产生人类体内肌肉酸而导致人类共同的痛苦感而自然地形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好逸恶劳的人类共性成为人类职业高低的排列规则,越重的体力活工种越低级,越轻松的体力活工种越高级。而职业工种是职位划分的基础,而职位是权力的基础,而权力是社会地位的基础,所以强化体力劳动对社会秩序的重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实际上社会秩序的重组就是革命的代名词,当然也是造反和反革命的同义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几乎是个坚如磐石经济学学术权威,而我要简单地指出该理论的偏颇,容易吗?其实真正地要驳斥马先生的劳动价值论观念,必须从社会系统整体观出发,甚至要重新认识价值概念。社会系统的每个单位人只要占据社会结构的要点地位,即使他没有运动状态也一样产生价值,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站着不动的礼仪小姐,一样要领工资,礼仪小姐站着不动同样创造了价值。人类的价值是社会有机结构质点(个人或法人单位)之间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社会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是社会质点之间能量的交流转化的过程。劳动不劳动不是价值产生的原因,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分子,组成社会结构的分子之间产生能量的交换和传递才是产生价值的根源。劳动创造价值的误区在于侧重具体分析而或略整体观念,只看到社会价值的动能形式而或略势能形势,对权力等静止性社会势能的利益转换视而不见,而劳动概念的体力劳动以偏概全更成为人类阶级斗争的工具,体力劳动的肌肉酸痛更加加剧了人类社会嫉妒和仇恨情绪,更进一步的集体体力劳动,成为人类丧失独立思考机会,以及因为集体体力劳动的近距离空间导致人类丧失空间的恐惧感(类似于集体监室)和简单的体力劳动的职位设置而形成的垂直性立体管理的权力结构,比如当年中国农村集体劳动时做饭的颐指气使掏粪的现象,这些是构成社会主义极权社
凯恩斯货币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实际供给量(m)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以下三点: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这一需求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需求的货币量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需求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L1=L1(y) =ky。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取决于利率(r),L2=L2(r)=-hr。
所以,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L1+L2=L1(Y)+L2(R)=KY-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