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是在各个时期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一、资产管理理论
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使资产业务,而负债取决于客户是否来存款,银行对此是被动的。
1、真实票据论-商业贷款理论
强调发放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抵押,银行贷款限于短期商业贷款,不能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和长期设备贷款等。
2、转换理论
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否转让变现。只要银行掌握的资产(证券、票据等)易于变现,银行资产就不必非限于短期商业贷款。
3、预期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归根到底是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的。二战后,分期付款的中长期设备贷款、住宅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和租赁等资产业务迅速发展起来。
4、超货币供给理论
银行资产管理应超越货币的狭隘眼界,提供更多的服务。该理论就是大力提倡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论。
在非金融企业侵入金融竞争领域的时候,该理论使银行获得了相抗衡的武器,从而改善了银行的竞争地位。
二、负债管理
六十年代以后负债管理理论开始流行。因通货膨胀,商业银行深感吸收资金能力的衰弱,寻求资金、扩大负债,成为当时银行的第一需要。
该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银行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来增加资金来源。
该理论的核心是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加以扩张的,资金来源银行是可以控制的。
负债管理理论充实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经营规模;同时银行业的竞争大大加剧,提高了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
1、购买理论(20世纪60年代)
银行主动地负债,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变被动的存款观念为主动的借款观念。
2、销售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
其主题是推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
该理论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并围绕缺口探索解决途径。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