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融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20
《金融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20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四个层次。

一、西方中央银行的四大货币政策目标 (四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1、稳定物价:维持一段时间物价的相对稳定;
2、充分就业:并非零失业率,而是使失业率维持在一定比例之下,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目标是5%以内;
3、促进经济增长;---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前10年经济增长速度均达到10%以上,近几年是7%左右
4、平衡国际收支。
银根指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因中国1935年法币改革以前曾采用银本位制,市场交易一般都用白银,所以习惯上称资金供应为银根。银根有紧松之分,判断依据是资金供需状况。如果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称为“银根紧俏”或“银根紧”;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称为“银根松疲”或“银根松”。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1995年中国颁布两大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制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三、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
再贴现政策(告示功能):是商业银行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央行处在被动的、等待的地位;
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很强的告示效应且具有强制性作用,对货币供应量有很大影响;效果快,对经济波动大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1994年后中国始施行)通过证券市场买卖债券。灵活性强

三者优缺点对比:

1、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以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这一政策的优点已经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影响,对整个金融系统振荡比较大,缺点就是缺乏弹性一,不能作为日常调节工具,频繁使用。

2、再贴现机制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称之为再贴现,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该政策的内容包含两项:再贴现的调整和确定何种票据有贴现或抵押资格就前者而言,可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达到调节社会资金供求的目的,产生告示性作用,提高时表示银行要紧缩信贷,减少放贷行为;降低时预期利率下降,意味着扩张信贷,加大放贷力度;就后者而言,主要目的在于影响资金的运用方向,其缺点已经实施政策过程中,央行处于被告动等待地位,弹性较小,对市场振动大,再贴现利率的频繁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证券市场买卖证券来调节市场中的基础货币量,当央行购买证券时,它花钱出去,则市场上的货币量增加;当央行作出卖掉证券的决定时,它收回市场上的部分资金,回笼资金从而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量,它连续性比较强,灵活性强,主动性强,可以频繁使用,对市场冲击力较小;它的缺点是它要求国家金融市场比较发达,体系比较完善。

三者各利弊,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趋利避害。

 

本课结束!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