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货币均衡和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应量
1、一国经济中货币的存量(某一时点的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可用作购买商品劳务的货币总额,由流通中的现金和货币存款构成。
分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和合理的货币供应量。
2、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
M1(狭义货币)加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反映企业资金松紧的重要指标;
M2(广义货币)加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
二、影响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
1、影响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M=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m
2、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3、货币乘数又叫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它反映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间的数量关系。它决定于存款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e和提现率k。 m=(1+k) / (r+e+k)
三、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中央银行的资产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和准备金存款,即负债就是基础货币,等于资产)
1、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2、对政府债权净额; (通过购买国债和贷款给财政部门)
3、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
4、其他项目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和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的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四、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现金比率k(提现率):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例,同向变动;
2、超额准备率e:超额准备率越高,乘数越小;
3、定期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r,反向变动;
4、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例上升,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变大。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