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融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28
《金融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28
第三节  通货膨胀
一、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涨过程。定义要点有二:
1、局部和个别价格上涨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2、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涨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监测通货膨胀一般通过物价指数,一般有三个:
1、消费物价指数(CPI),常用,易取得但不够全面
2、批发物价指数(WPI)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常用,全面,准确,但耗时,不够及时
 
二、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1、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市场货币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2、造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投资或需求的支出超过商品的供给)、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结构因素(结构失衡有温和型、爬行型、恶性型)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三、通货膨胀的效应
促进论
促退论:大部分人的观点
中性论
短期内,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提高产出的水平;长期内,影响甚微,甚至起相反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
四、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1、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
2、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通货膨胀会降低储蓄倾向。
实际财富--不动产、贵金属、珠宝、古董、艺术品、股票
货币财富--现金、银行存款、债券。
3、国家得利,居民受损。
五、如何控制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相当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主要控制措施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紧缩财政支出,紧缩信贷,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主要途径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
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等;
5、其他政策措施:如限价等。

本课结束!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