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特征:它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它可用来购买任何商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2、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备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形式的发展经历阶段: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能向银行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5、货币制度的内容: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名称、值)、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权限与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金准备制度。
6、货币制度的演变:金属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信用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使国家获得干预 经济的手段的同时,也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
7、金准备制度就是黄金储备制度,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在当前世界各国不兑换的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黄金只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各国都储备一定量的黄金作为准备。
8、格备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双本位制下,形成了国家官方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的局面,官方比价较市场比价缺乏弹性,不能快速依照金银实际价值比进行调整。因此,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
9、金币本位制的特点:一是以黄金为币材,以金币为本位币;二是金币能够自由制造,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三是在金本位制下,代用货币能够自由兑换金币,金准备则全部是黄金;四是黄金能够自由地输入和输出。
10、货币层次的划分:
1、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性、变现能力)来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M0——流通中现金;
M1(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0+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
M2 =M1+商业银行体系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 =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 =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等)
11、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M0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M1通称为侠义的货币供应量,是反映企业资金松紧的重要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通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流动性最弱,但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
12、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
货币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供求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重大影响。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化。
考察各种具有不同货币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13、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12.01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具有无限法偿能力(7种纸币);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发行、计划发行和经济发行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主要是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粗体内容为思考题答案!
本课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