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融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22
《金融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22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①间接信用控制工具:优惠利率、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贷管制(阻止房地产投机)、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抑制进口过度增长);
②直接信用管制手段:贷款量的最高限额;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
③道义劝导(窗口指导):通过发函、面谈、打招呼,灵活方便、无费用,但不具备法律效力,强制力。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

1、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传导的桥梁,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联的、能有效测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变量。

2、中间目标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可控性;②可测性;③相关性;④抗干扰性。

3、中间目标体系
操控目标(近期目标):超额准备、基础货币(准备金与流通货币之和);
效果目标(远期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

4、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效果目标(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①凯恩斯学派的传导理论:该学派理论的特点是对利率这一环节特别重视。

货币政策工具(降低法定存款资金准备率、降低再贴现利率)--M货币供应量上升--R利率 下降---I投资增加--E总支出上升--Y收入增加
②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该学派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M-----E-----Y

五、货币政策的效果

1、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货币政策的时滞:分内在时滞(分认识时滞和政策时滞)和外在时滞;
②合理预期;
③其他因素(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2、货币政策的执行原则
货币学派主张“单一规则”;维持在一定幅度内由市场自主调控
凯恩斯主张采取“相机抉择”。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决策

 

本课结束!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