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通货紧缩 (1997-2003)
一、定义: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
二、通货紧缩的理论
1、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通常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开支。有效需求决定了社会的产出水平。
2、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3、货币主义学派理论: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物价水平大幅度变动必要且充分的条件。 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即货币政策的单一规则。
三、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一)主要原因:
1、外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致1998年我国呈现通货紧缩迹象:总体价格水平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
2、内因-①技术进步促成生产经营成本下降,促使价格进一步下降;②入世后,随着关税降低和各种限制的减少,进口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加,加剧了国内市场价格的竞争;③相对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形成相对收入不足造成有效消费不足,使得有效需求结构与与供给结构的不对称,造成结构性价格下降压力加大 ;④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使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作用传导受阻;⑤ 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心理预期变化,对收入预期增长的减弱,对支出预期增加的增强,导致储蓄倾向增强,消费倾向减弱,成为制约需求增长导致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宏观政策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必须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收入政策进行治理。
1、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推进税制改革(减税)
2、货币政策--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调)
3、收入政策--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使消费需求扩大,增加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教育,减少未来预期支出的发生)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