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要性
一、重要性定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理解注意:
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
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二、重要性的适用范围
执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执行其他鉴证业务时,除非其他规定和其他准则有特定要求,应当参照重要性原则办理。
三、重要性的运用
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不同重要性
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数量和性质(一般是抽样审计)
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交易层次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则审计风险越高
四、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性要求;
对重要性水平做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五、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评价审计结果进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环境的变化、了解的深度,审计程序的执行)
错报或漏报的汇总:
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扩大审计程序,或降低错报数
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为了稳妥,追加审计程序
第三节 审计风险
一、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组成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定量:审计风险(5%)=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定性: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识别和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环境的变化,交易的复杂程度);
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修正。
三、检查风险评估基础
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取决于根据重大错报风险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四、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
如果经过实施有关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那么,他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
第七章 内部控制系统及其评审
第一节 内部控制系统
1、含义: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模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2、发展史:六个发展阶段
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控制阶段;
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阶段;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阶段
3、种类
内部控制系统按要素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与监督;
按工作范围分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按建立的目的分保护财产物资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会计资料可行性和正确性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经济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内部控制系统。
按控制方式分预防性内部控制系统和察觉性内部控制系统。
4、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
合规合法性控制;
授权、分权控制;
不相容职务控制;
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
复查核对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