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RFC 1349中,扩展了TOS:
3Bit 1 1 1 1 1
Precedence D T R C Seserve
C:最小开销,Minimize cost
在RFC 2474,TOS
6bits 2bits
DSCP CU
DSCP:区分服务编码点,Differentited Service code point
CU:curently unused,保留
至于到底是用哪个TOS,要看路由器所支持的协议;
二、分片控制字段(三个字段:标识字段,标志字段,片偏移字段):
标识字段:16bits
源站每发送一个分组,标识值+1;
(源IP地址,标识)=》全网唯一分组标识;
标志字段,Flags,3Bits
Flag
1 1 1
Reserver D M
D:Do not fragment,D=1表示不能够分片,必须以完整传输;
M:More Fragment,M=1表示还有分片,M=0表示该分组是最后一个分片;
片偏移字段、13bits
标识当前某个分片在整个分组中的偏移量;
以8bytes为单位;
IP数据报要被分片原因:是因为物理网的帧的限制;
三、生存时间字段
Time to Live(TTL),8Bits
分组寿命:防止路由成环使,IP被无限次转发;
取值:分组传输时间+路由器转发处理时间=》困难;
实际:源和目的之间的路由器个数(跳数);
路由器转发时将TTL值减1,TTL值为零时丢弃该分组;
四、Protocol,8bits
使用IP服务的高层协议;
除了传输层外,在网络层的协议也有封装在IP中的;
1:ICMP 2:IGMP 4:IP 6:TCP
8:EGP 17:UDP 41:IPV6 89:OSPF
4:IP用在隧道分组技术
五、Checksum,16Bits
差错检测
只校验首部,数据部分由高层协议效验;而帧校验了整个数据,包括:头部、数据、尾部;
原因:无须重复效验数据部分;缩短了路由器转发分组时的处理时间;
六、IP分组处理(在接受与转发时)
合法性检查:版本、长度、TTL、Protocol、Checksum、IP地址;
分片操作
重组操作
选项处理
七、分片
(1)适应在不同MTU的物理网上传输;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MTU是数据帧中封装的最大数据长度(不包括帧头和帧尾);
(2)分片操作(Fragmentation)
仅由路由器执行:转发分组时;
确实需要时才进行分片:提高传输效率;
每个分片都要包含源分组的IP首部:无连接通信;
数据报可被多次分片;
分片时需要更改分片控制字段中标志字段和片偏移字段,
标志字段主要就是M字段,片偏移字段要修改为数据
在原来分组的位置;
分片的长度要改为该片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