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审计学》听课笔记:2
《审计学》听课笔记:2

第三节  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先对特定审计对象总体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其审查结果来推断该总体正确性的方法,有任意抽样,判断抽样,统计抽样等。

二、现代审计采用统计抽样的理论依据

有充分的数学依据;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依据;有合理的经济依据。

三、统计抽样的意义

科学的确定抽样规模;总体各项目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防止主观判断;

控制抽样误差;实现审计规模化。

四、抽样的风险与非抽样的风险

抽样的风险:是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总体特征不相符的可能性。

1、控制测试时: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

2、实质性测试时:

误受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误拒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非抽样风险: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具体应用如下:

属性抽样: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主要用于内部控制测试过程中。其步骤如下:

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如3%);确定精确度(+/— 1%);确定可靠程度(百分比表示);确定样本数量;选择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评价抽样结果。

本课完结!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