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康复医学》听课笔记:11
《康复医学》听课笔记:11
第十一讲
步态图式
五、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学习要点
掌握平衡功能的概念和分类
熟悉平衡的维持机制
了解平衡反应规律
了解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熟悉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平衡功能评定
1.定义:
目前对平衡上午一个统一的定义。力学范畴内的平衡是植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即牛顿第一定律)。医学范畴内的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属于静态平衡;一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属于动态平衡,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2.平衡的维持机制
人体保持静态平衡的能力与身体的重心和支撑面有关,当身体的重心落在支撑面内就保持平衡,反之,当重心落在支撑面之外时就失去平衡。人体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正常的肌张力:能支撑身体并抗重力运动,但又不会阻碍运动。
② 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③ 大脑的整合作用:对所有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性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
④ 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性低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
⑤ 骨骼机系统:能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3.平衡反射
大脑水平的反射 指获得立位姿势的人类特有的平衡反应,该类反应适应急速的身体重心变化或四肢相对躯干的位置变化,属于全身性的自动反射,出现后持续终生。其中倾斜反应在生后第6个月出现,坐位反应在出生后第10-12个月时出现,立位反应和膝立位反应在出生后第15-18个月时出现。
4.评定方法(原课程标号有误)
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管评定以观察和量表为主,客观评定主要是指平衡测试仪评定。
(1)观察:评定者观察被评定对象。
①Berg量表
②Tinnetti量表
②“站起-走”实际测试。“站起-走”计时测试主要评定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
④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⑤ 佐直氏平衡实验
⑥ Carr-Shepherd平衡评定
(二)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有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1. 指鼻试验:
2. 指一指试验:
3. 轮替试验:
4. 拇指对指试验
5. 握拳试验
6. 拍膝试验
7. 旋转实验
8. 排地试验
9. 跟-膝胫踝试验
上述检查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加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后需要主要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六、心肺运动试验
学习要点
1. 心电运动试验、分类应用
心肺功能是人体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基础,是人体运动耐力的基础。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虽然分属于两个生理系统,但功能上密切相关,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接近,康复治疗互相关联,因此在功能评故事可以归纳为心肺运动试验。
(一)概述
1.氧运输功能①血管功能;②心脏功能
2.交换功能①内呼吸;②外呼吸。
3.心肺功能与运动耐力 运动耐力是指机体持续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心肺功能和骨骼肌代谢。
4.代谢当量 代谢当量,音译为梅脱,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是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1梅脱(METs相当于耗氧量3.5mL/kg.min.代谢当量与热卡有对应关系,其换算公式是:热卡:梅脱×3.5×体重÷200
5.应激试验和运动试验
①应急:指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过程。
②应激试验:泛指施加各种因素引起人体生理反应加剧的实验方式。
③运动试验:心肺评定所采用应激试验主要指运动试验。
④运动试验的基本原理:人体心肺功能具有强大的储备力,因此轻度和重度功能障碍往往在安静时没有异常表现。运动应及时机体功能随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步进入最大或时代称状态,诱发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表现,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功能评估、确定计提的最大功能储备,帮助制定运动训练方案时留出足够得安全空间、保证训练的安全等。各种运动试验中心电运动试验最具有代表性。
(二)心电运动试验
心电运动试验(ecg)是指通过逐步增加运动负荷,以心电图为主要检测手段,并通过试验前、中、后心电和症状以及体征的反应来判断心肺功能的试验方式。
应用范畴
1.辅助临床诊断
①辅助诊断冠心病。试验的灵敏性为60—80%,特性为71-97%。试验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ST段下移程度越大,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越高、诊断冠心病的可靠程度越大。
②鉴定心律失常 运动中诱发或加剧的心律失常提示器质性心脏病,应该注意休息,避免运动;康复治疗时应暂时停止运动或调整运动量。而心律失常在运动中减轻甚至消失多属于良性,平时不一定要限制或停止运动。
③鉴定呼吸困难或胸闷的性质。器质性疾病应在运动时严重诱发呼吸困难,并与相应的心血管异常一致。
2.确定功能状态
①评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运动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ST段下移的程度越大,冠状动脉病变就越严重,预后也越差。运动试验阳性的无症状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
②判定心功能、体力活动能力和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过低可作为残疾评判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制定标准是:最大梅脱(METs)∠5。可以作为残疾的指标。
③评定康复治疗效果。运动试验时的心率、血压、运动时间、运动量、吸氧量、心肌耗氧量、心肌缺血的心电和症状以及患者主观感受均可作为康复治疗效果定量评判依据。
3.指导康复治疗:
① 确定患者运动的安全性;
② 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定量依据。
③ 协助患者选择必要的临床治疗,如手术。
④ 使患者实际感受实际活动能力,去除顾虑,增强参加日常活动的信心。
运动试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衰、严重的左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的严重
相对禁忌症:
安全性:心电运动试验诱发的死亡率平均为1/10000次试验。诱发心肌梗死为万分之四。
应备一些相关的抢救药物。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