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三、Rood技术(入的)
一概述Rood技术也被称作多感觉刺激法
(一)基本技术与方法
1.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触觉刺激
温度刺激
快速、轻微牵拉肌肉
轻叩肌腱或肌腹
用力挤压
特殊感觉刺激:语言指示
2.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
挤压:挤压肩部;轻压背部、加压肌腱
牵拉:快速、较强;缓慢、较轻
3.临床应用
(1)弛缓性瘫痪
①快速刷擦;②整体运动;③刺激骨端;④诱发肌肉收缩(联合反应)
(2)痉挛性瘫痪
①轻刷擦;②缓慢牵拉;③重复收缩;④肢体负重;⑤个体模式
(3)吞咽和发音障碍
①轻刷上嘴唇、面部和咽喉部,避免刺激下颌、口腔下部;
②用冰刺激嘴唇和面部。
③抗阻吸允
四、Brunnstrom技术(不绕死到母)
Brunnstrom技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不论这种运动时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
(一)Brunnstrom技术基本原理
图表
(二)基本技术与方法
对健侧施加阻力运动,引发患侧肌收缩
图示
五、Kabat-Knott-ROSS技术(PNF)
由三个人的名字组成
Kabat-Knott-ROSS技术又称为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在40年代创立,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瘫痪。50年代,物理治疗师先后参加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工作,并共同出版了《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的专著,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多种神经疾患。
(一)基本理论
1.基本理论
①神经生理学基础
②解剖学基础
③发育学基础
2.基本内容
①螺旋和对角线型势的运动模式的活动。
②手法治疗技术。
③本体、皮肤、视听刺激。
3.治疗原则PNF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充分挖掘潜能
利用各种反射
按照发育顺序
近端优先于远端
注意双向运动
拮抗中平衡
调节感觉反馈
重复所学动作
治疗要有目的:与日常生活结合
(二)模式种类
1.上肢模式2个对角线(由屈到伸)运动模式
①屈-内收-外旋模式。手梳对侧的头发。
伸-外展-内旋模式。坐在汽车内开车门。
②屈-外展-外旋模式。用手梳同侧的头发。
伸-内收-内旋模式。用手触摸对侧腰、下腹部或大腿。
上肢模式可用于治疗上肢的肌肉无力,不协调,关节活动受限,也可用来活动躯干,对肌力较强的肌肉抗阻可以使兴奋扩散到肌力较弱的肌肉。
2.下肢模式 2个对角线运动模式
①屈-内收-外旋模式。坐位腿交叉穿鞋。
伸-外展-内旋模式。坐位穿裤子时将腿深入裤腿中的动作。
②屈-外展-内旋模式。空手道中的踢腿
伸-内收-外旋模式。腿交叉伸直坐在床上。
下至模式可用于治疗下肢的肌肉无力,不协调,关节活动受限,也可用于躯干练习。对肌力较强的肌肉抗阻可以使兴奋扩散到肌力较弱的肌肉。
3.颈部模式 与肢体模式相同,包括屈伸或伸展,侧屈、旋转
4.单侧模式
5.双侧模式
双侧对称模式
双侧不对称模式
双侧对称交叉模式
双侧不对称交叉模式
(三)基本技术与方法(了解内容)
PNF的目的是通过肌群的兴奋或抑制,肌肉收缩的增强或放松来促进功能性运动的改善,除了运用基本的运动模式之外,上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基本技术:
节律性启动
等张收缩组合
拮抗肌逆转
稳定性逆转
重复牵拉
收缩-放松
保持收缩-放松
运动再学习疗法(MRP)
一、概述
该技术以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认为时先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联系的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有关的运动。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MRP主张通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位、手的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MRP组成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仰卧到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立与坐下
站立平衡
步行
三、步骤
①了解正常的活动呈分并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
②针对患者丧失的运动成分,通过简洁的解释和指令,反复多次的联系,并配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重新恢复已经丧失的运动功能。
③把所掌握的运动成分与正常的运动结合起来,不断纠正异常,使其逐渐正常化。
④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练习已经掌握的运动功能,使其不断熟练。
上肢功能的练习:首先是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取仰卧位,支持患者上肢置于前屈90度,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伸向天花板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人员的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向物体并逐步增大范围。
其次是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为练习伸腕,跨用腕向桡侧偏移诱发腕伸的活动;可向前、向后抓起和放下杯子;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等。为了训练腕旋后,可用手背压橡皮泥。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训练拇指与各指的对指活动。
为训练操纵物体,可练习用手指拾起碗中小物体,然后前臂旋后,放入另一碗中;练习用手抓住塑料杯的边缘(不能变形),并向各个方向移动;练习从自己对侧肩上拾起小纸片;训练使用餐具等。
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外力(首发、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不为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式定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牵引种类 不为、动力、时间、体位
(二)临床应用
①接触肌肉痉挛,缓解疼痛
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③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
④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研究证实:当颈椎牵引的重量达到6-7公斤时,椎间盘内部的压力减少70%,当重量达到10kg时,几乎测不到压力。
适应症:
主要为椎间盘突出症、脊椎小关节紊乱、急、慢性颈背痛 、腰背痛及腰腿痛等。
禁忌症;
包括恶性疾病,急性软组织损伤,先天性脊椎畸形,脊椎炎症(如脊椎结核)脊髓明显受压,严重的骨质疏松,以及伴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疾患的患者。
(三)颈椎牵引
(1)卧位牵引又称为床头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牵引时颈部保持前屈30-45度,持续性牵引时重量从2-3kg开始,组建增加到4-6kg,没2小时休息10-15分钟,2-3天或症状缓解后牵引重量再减少到2-3kg,并逐渐缩短牵引时间或改为坐位牵引。间歇性牵引的重量为5-15kg,牵引时间与坐位牵引相同。
(2)坐位牵引:适用于病起较轻或并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牵引时前屈,20-30度,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患者可以保持头部中立位牵引。牵引重量由5坑(或体重的十分之一)开始,以后每隔3-5天增加1-2kg。如果症状有改善,可维持此重量,如果没有改善,可继续增加,最大可达12-15kg。每笔治疗时间15-20min,持续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