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听课笔记:22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听课笔记:22
碳钢及其热处理
一、概念
碳钢:由95%的铁和4%以下的碳组合的化合物。又叫碳素钢或铁碳合金。
二、分类及牌号
1、分类
①按含碳量分:
低碳钢:C < 0.25%
中碳钢:0.25% < C < 0.6%
高碳钢:C > 0.6%
②按冶炼方法分:镇静钢(Z)      沸腾钢(F)      半镇定钢(b)
③按质量分:
普通碳素钢:P< 0.045% , S<0.05%
优质碳素钢:P< 0.035% , S<0.04%
2、牌号
⑴对普通碳素钢分成三类:甲、乙、特类碳素钢,用A、B、C表示。
①甲类:供应时只保证机械性能,化学性能仅供参考。
②乙类:供应时只保证化学性能,机械性能仅供参考。
③特类:供应时即保证机械性能,又保证化学性能。
牌号:用Q — 屈服极限值 — 质量等级符号(A、B、C)— 脱氧方法(F、Z)表示。
当为镇静钢时“Z”符号可省略。
如:Q235-A,F  表示:屈服极限为235MPa的甲类沸腾钢。
Q235-B    表示:屈服极限为235MPa的乙类镇静钢。
⑵优质碳素钢
牌号:用含碳量的万分之几表示。
如:20表示含碳量为万分之20,即0.2%的优质碳素钢。
08F表示含碳量为0.08%的沸腾钢。
在优质碳素钢中,在含碳量后常加入符号“R、g”,其中:
R——为容器钢      G——锅炉钢
如:20R——含碳量为0.2%的容器钢
3、性能与用途
①机械性能:较好,其强度和硬度跟含C量成正比,塑性跟含C量成反比。温度增加,塑性增加,强度和硬度减小。普通钢的使用温度为0~350℃。
②工艺性能:良好,可焊性能随含C量增加而减小。
③耐蚀性:不耐蚀,只在浓硫酸中由于钝化而耐蚀性好,一般用于非高、低温、低负荷、无腐蚀的场合。
三、热处理
概念:利用加热、保温、冷却等过程,使钢材在固态下发生内部晶体组织的结构变化,从而达到改变钢材性能的工艺。
钢材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调质、回火等。
1、退火与正火
①退火——将钢材加热至800℃+(30~50℃),热透后随炉温缓冷。
作用:
a、用来消除焊接、铸造等留下的粗大组织和所残留的内应力。
b、降低硬度,提高塑性。
②正火——将钢材加热至800℃+(30~50℃),热透后将工件从炉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
作用:
a、冷却速度较退火快,钢的晶粒较细,更好地降低硬度,提高塑性。
b、周期短,经济,但消除内应力不够彻底,用于对焊接结构和要求不高的零件。
2、淬火与回火
①淬火——将钢加热至淬火温度910℃+(30~50℃),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淬火剂中冷却。
淬火剂一般为:空气,油,水,盐水等(冷却能力依次递增)
作用:极大的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和韧性降低。
②回火——将零件淬火后再进行一次较低温度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作用:降低或消除工件淬火后的内应力,使组织趋于稳定。
回火一般与淬火联合运用,按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分三种:
a、低温回火(强度大、塑性差)    b、中温回火(强度较大、韧性较好)    c、高温回火(强度大、塑性好)
四、化学热处理
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等过程,将某些化学元素渗入到零件表面,以改善其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使零件表面具有某些化学性能的方法。
分为:渗碳、渗铝、渗铬、渗氮等。
五、钢、铸铁、生铁的区别
钢:指含碳量 < 2%的铁碳合金。
铸铁:含碳量为2.5% ~ 4.0%的铁碳合金。
生铁:含碳量 > 4.3%的铁碳合金。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