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地球物质状态及组成的主要依据:密度、波速与地球表物质对比: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来自地球深部的物质研究与陨石研究成果的对比。。。大陆型地壳由硅镁层和硅铝层:而大洋型地壳由沉积层和玄武岩层和大洋层构成。
第五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 地球内部圈层是由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划分的
(地震仪接受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信息)
1体波:穿过地球内部传播的
(1)纵波(固液气)
(2)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纵波入射到界面时会发生波的转换,或跳跃性变化
2面波:沿着界面的表面传播的
一级不连续面
(地壳)
莫霍面 大陆下平均深度是33公里 速度增加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by不连续带)
古登堡面 2885公里 速度减慢幅度比较大 横波消失
(地核)(外 内(横波出现) by不连续带)
二 地球内圈特征
推断地内物质状态及组成的主要依据:
地壳的定义: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16公里厚度 体积
1.55% 质量0.8% 分硅铝层(立方厘米2.7科)和硅镁
层(立方厘米2.9) 大陆型地壳有硅铝硅镁层 而大洋只
有硅镁层 大陆边缘是属于大陆的 大洋地壳平均7公里
地壳均衡 地壳的结构稳定性的解释 地壳下面存在一个
补偿基面 其上沿竖直方向上的物质的总量到处一致
保持各地区重力相等
(解释了青藏高原地区 地壳厚-密度小-重力小-重力异常
最低 密度大的地势反而比较低)
(密度越小 地势越高 往下插得越深 地壳越厚)
地幔 2800公里后体积82.3%质量67.8%与石陨石成分相当
上地幔密度5.58 上地幔的上面有软流层(低速层)
也称 构造动力圈 岩石圈(软流层之上 有地壳有地幔)
下地幔5.1克立方米 650公里面下是
地核 半径3500公里
主要元素氧 硅 铝 重量占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