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球科学概论》听课笔记:13
《地球科学概论》听课笔记:13

2、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的系统论述:陆壳是由较轻的硅铝层构成,并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中生代前只有一块古大陆,之后在潮汐力和离心力作用下作向西和离极运动,形成了现在的海陆格局
古冰川的分布是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最有力证据
霍姆斯提出了地幔对流设想,都托提出了两块古大陆,即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岗瓦那古陆,中间隔着古地中海--特提斯海。
(2)海底扩张学说:洋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海底扩张不是无限的, 海沟处就消亡;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三大证据:
a 地磁异常的条带: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并平行于洋脊轴线延伸,并对
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
(地磁场周期性的倒转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如岩浆
出来后冷凝,被当时的磁场磁化)
b深海钻探结果: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沿中脊对称分布,从无到有;深海沉积物从少到多;沉积层序由薄到厚。
c 转换断层的发现:切割洋脊的断层是由海底扩张产生的,并称之为转换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麦肯齐 摩根 威尔逊等人提出。内容: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横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他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坐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的边缘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共有12块,类型有三大类:拉张型,板块生长处 ,洋脊、大陆裂谷(发展: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挤压型,板块发生对冲、消减、碰撞的场所。 山弧海沟(陆洋碰撞),岛弧海沟(洋洋碰撞),被插的形成火山列岛 板块会俯冲消失,两边大陆可能会发生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即是地缝合线。如果不够彻底就形成了 陆间海,如地中海。
剪切型板块,横切洋脊的大断裂。
板块构造: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物。
第二节 地震
地震: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快速震动。
一、 有关地震的术语
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震线
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20km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