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二、基本要求
1、牢固掌握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及两者之间的不同。
2、明确弯滑褶皱作用与弯流褶皱作用的主要特征。
3、明确滑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及膝折作用的概念。
4、明确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1、纵弯褶皱作用
2、横弯褶皱作用
3、滑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
4、柔流褶皱作用
5、膝折作用
1、纵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即侧向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为纵弯褶皱作用。
1) 当单一岩层(或一套粘结很牢的岩层)受纵弯褶皱作用,外凸一侧处于顺层拉伸状态,内凹一侧处于顺层挤压状态,两者之间有一个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中和面。岩层越弯曲,中和面的位置就越向核 部移动。
2) 随着岩层褶皱的加剧,弯曲凸侧转折端附近岩层变薄并发生与层正交,呈扇形排列的楔形张节理。凹侧若岩层为脆性,侧因挤压往往产生逆断层,若岩层为塑性,则厚度变大。
3) 若岩层中夹有塑性岩层,可心形成次级小褶皱。
层状岩石受力发生弯曲,是通过两种物质运动方式来完成,即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A、 弯滑褶皱作用
指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形成褶皱。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滑褶皱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1、 各单层虽然有中和面,但整个褶曲没有统一的中和面,各弯曲岩层面仍保持平行关系,多数为等厚褶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