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1861-1957年的资料,研究英国的工资上涨率与失业率的关系。两者有负相关。
含义: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反之,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就较高。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工具。政策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和失业现象使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政府无法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企业和公众也不能作这种不现实的期望。二是如果政策当局愿意付出某一方面“恶化”的代价,就肯定可以在另一方面获得改善。
政府在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制定经济政策时,首先要确定社会可接受或可容忍的最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将其作为临界点。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是不同的。
70年代以后(经济停滞),现实情况的变化,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70年代所发生的停滞膨胀,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发上移动。早期做出这种解释的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指出,人们预期的变化,可以使菲利普斯曲线发生移动。所谓预期就是指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各种行为主体会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来分析判断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对策。同样,在异国存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也会相应发生通货膨胀预期,在此作用下,菲利普斯曲线整体发生向右上方移动并处于临界范围之外,从而相对于某一失业率,会有一个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与之相伴,而在通货膨胀率一定时,会对应着更高的失业率。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现象,是因为除了极特殊情况下,在任何时点上,都存在一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或称通货膨胀惯性。如果不出现成本或需求方面的冲击,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而当发生需求或成本冲突,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不以一致时,实际通货膨胀率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与预期通货膨胀率发生偏差,从短期来看,如果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实际通货膨胀就会提高,从而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则实际通货膨胀率就会降低并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但从长期来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或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额现象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因为人们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经常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也使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应改变,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化时,菲利普斯曲线将随之发生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