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薪酬管理》听课笔记:08
《薪酬管理》听课笔记:08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宏观调控手段
经济的、法律的手段
1、 税收——高收入
⑴ 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有效选择(高收入者将税收交给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将这部分收入用于低收入者)
⑵ 税收可以消减高收入阶层的高收入,防止社会成员之间收入过分悬殊,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
⑶ 手段: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
2、 工资指导线
⑴ 工资指导线,劳动部门根据本地区当年预期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就业状况等因素,制定本地区当年企业工资增长目标以及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以指导企业工资分配
⑵ 内容包括本年度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上线、下线
◎ 基准线:当年企业工资增长的适度水平,是总体调控目标(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正常的情况下,工资水平能够增长多少)
◎ 上线:最高调控线
◎ 下线:低限
⑶ 特点:指导而非指令、公布(一般在每年的1-3月份)、三方协商(政府、工会、劳动部门)、地区工资指导线
3、 最低工资制度——低收入
⑴ 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保障劳动者在履行必要的劳动义务后相应获得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工资收入的一种法律形式。
⑵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适用于我国所有企业
⑶ 目的是保障企业从事最简单工作最不熟练的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⑷ 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不适用于失业人员和放假在家人员)
⑸ 正常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假等以及法定工作时间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⑹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⑺ 我国是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月标准和小时标准,标准包括工资和奖金。
⑻ 制定最低工资的方法: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⑼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 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 劳动生产率
◎ 就业状况(工资水平与就业成抵消关系)
◎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住房公积金
⑽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
◎ 比重法:
贫困户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赡养系数+调整数
◎ 恩格尔系数法:
最低食物费用/恩格尔系数×赡养系数+调整数
恩格尔系数=最低食物费用/家庭总支出×100%
◎ 调整数:
依据国际上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色40-60%调整
⑾ 适时调整(增长太快对于就业有一定影响)、公开发布、企业责任、监督检查
4、 社会保障制度
⑴ 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或社会对其所有社会成员确保其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⑵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及社会互助等
⑶ 与税收一起是收入再分配调节手段
◎ 国民收入分配程序
◎ 初次分配强调效率
◎ 再分配强调公平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