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行政单位事业会计》听课笔记:01
《行政单位事业会计》听课笔记:01
导论——企业会计与政府会计(预算会计)政府作为会计主体
 1、政府会计分为 财政总预算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三种。
      行政单位会计是适用于我国各级行政单位及接受国家拨款视同行政单位的组织的专业会计。(司法、立法.法院.公安局、卫生局、检查院,人大,政协.中共,民族党和党委机关等部门)
        事业单位会计是适用于我国事业单位(即执行政府某些具体职能部门的非权力机关的专业会计。(文化,教育.科学.体育.卫生.等...).(大学、医院等)资金来源:1,政府拨款.2事业性收费.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核算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在管理本级财政所使用的预算资金的时候,对预算资金的获得、分配、使用进行连续的记账、算账、报账的专业会计。(简称财政总会计,只核算政府资金的收支结存,而未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核算,故又被称为资金会计)
一、我国预算会计的形成与涵义
(一)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至1997年: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仿前苏联)
        1998年1月1日起至今:将单位预算会计分解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对会计主体进行了细分)
(二)预算会计的涵义
        政府会计:根据政府政治经济活动情况及其在资金上的反映,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其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进行连续、系统、及时地记账、算账和报告的过程。(政府的非营利性特点决定政府会计的产生)
        在我国政府会计目前只是学术界的一种提法,在现行制度下官方称谓为预算会计。——“预算”指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下面的国家预算。(因为计划计划经济条件下,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来自高度计划下的国家预算,因此从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顺理成章地都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办法管理,各级预算单位都自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应遵循的准则也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
二、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
        1、纵向来看,预算会计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及下设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会计。
       一级预算即为一级会计主体。
       2、横向来看,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个子系统组成。另外,参与组织各级财政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包括税务会计、农业税征解会计、关税会计)等也属于预算会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未包含国有企业会计。
       3、财政总预算会计,也称财政总会计,是以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资金和基金等政府资金为核算对象,记录和反映财政资金收支运动和分配情况的会计。需要注意的是,它只核算政府资金的收支结存,而未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核算,因它又被称为资金会计。
        4、行政单位会计,是用来核算那些执行政府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的资金收支情况。主体:行政机关;也是资金会计;收入:纯财政拨款。
         5、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和工、交、商事业单位、农林水气海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的一般来说是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也就是说,这类产品具有既社会受益、又有个人受益的特点。因此,根据“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事业单位的产品其生产成本原则上可以由受益各方承担。所以,事业单位的收入来自政府拨款和事业性收费(还可从产品受益方获得成本补偿)两个方面。
        总结:预算会计反映了立法机构批准的预算及政府执行该预算的请款及结果。它通过设立一套自我平衡的预算账户体系,运用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对预算及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目的是加强对预算管理和控制。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