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行政单位事业会计》听课笔记:20
《行政单位事业会计》听课笔记:20
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收入用权责发生制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分级和特点
(一)分三级。
主管会计单位: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事业单位;
二级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事业单位;
基层会计单位:向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
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单据报销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当某个事业组织系统经费转拨层次较多时,主管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之间的数个级别的会计单位都应当是二级会计单位。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与行政单位会计相比,事业单位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同时又有自己控制业务活动创收的收入;
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可以进行成本核算;
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现金收付制,但经营性业务收支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按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的不同,又有着较细的分类。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待业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财政部会同主管部门制定。”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原则
规定了11条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可比性原则。同类单位会计核算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一贯性原则。会计处理方法应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情况、原因和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5、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6、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7、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特定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
8、配比原则。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
9、限制性原则。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
10、历史成本原则。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整其帐面价值。
11、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
 
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分为5顶: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会计衡等式:
资产=负债+净资产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资产+收入=负债+净资产+支出
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支出类五大类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