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法学案例分析》听课笔记:08
《法学案例分析》听课笔记:08

5、什么时候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法律分析:
依照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和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有不法侵害的存在。排除了对任何合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可能性。前提条件。(2)不法侵害并非仅限于犯罪行为。(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现在的。客观、真实地存在,并非行为人所臆想或推测出来的。(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的不法侵害。动物侵害只是紧急避险或民事上排除侵害的行为,谈不上正当防卫。但如果利用动物来达到侵害他人目的的,则防卫人打击动物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本案中,田某遭郑某的追杀,生命处于危险状态,为了防止郑某进一步违法行为,田某的打击属于合法行为,是正当防卫。
6、把小偷抓住后,能以正当防卫为由将其打伤吗?
法律分析:
本案中范某、刘某将小偷抓住后以正当防卫为由将其打伤,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构成正当防卫,属于故意伤害。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状态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7、为躲避狗咬,破门而入,是否承担责任?
法律分析:
本案中,邓某为躲避狗咬而破门进入别人房间的行为,属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紧急避险,不应负刑事责任。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当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只能保全其一时,法律允许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而牺牲较小的权益。
实施紧急避险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前提是有危险需要避免。危险要求是客观现实的存在,而不是假想、推测。(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避险不适时造成合法权益损害,达到犯罪程序的,应当负相应的刑事责任。(3)目的在于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要避免的损害。(4)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也只有在行为人找不到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险的情况下,才允许选择损害第三者合法权益的方法。(5)应当具备正当的避险意图,避险人对正在发生的危险有明确的认识,并希望以避险手段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不能为了保护某种非法利益,而进行所谓的紧急避险。紧急避险中,生命的价值大于财产的价值。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