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临床护理学(一)》听课笔记:02
《临床护理学(一)》听课笔记:02

生长发育的规律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领先;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渐衰退至成人水平。
  3.顺序性 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规律。
  4.个体差异性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 遗传因素:种族、家族、性别
  (二) 环境因素:孕母情况、营养、生活环境、疾病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三、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一)体重 是代表体格生长、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一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减少原来体重的3%~9%。出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加600~800克,是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后半年每月平均增300~400克。3~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增至3倍(9kg)。2岁时体重4倍于出生体重(12kg)。2岁后体重增长,平均增长2 kg。体重的推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6)×0.4(kg)
  2~12岁:体重(kg)=年龄×2(kg)+8(kg)
  12岁以后不能按上式推算。
  (二)身长(高)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为50cm。6个月时达65cm,1周岁时75cm,2周岁时85cm。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cm。2~12岁小儿身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身高(cm)=年龄×7+70(cm)
  青春期是身高增长的第2个加速期,12岁以后不能再按上式推算。
  身长(高)包括头部、脊柱和下肢的长度。三部分发育进度并不相同,头部发育较早,下肢较晚。有时临床上须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以检查其比例关系。
  (三)坐高:出生时坐高为身高的66%,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6~7岁时小于60%。
  (四)头围:经眉弓上缘、枕骨粗隆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4cm,6个月44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为3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其岁数减1.胸围反映胸廊、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六)腹围
  (七)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称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用于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标准为:>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四、感知觉运动功能和语言发育
  (一)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纤维4岁时完成髓鞘化。7岁时脑重接近成人。脑组织耗氧量大,占总耗氧量的50%。
  (二)感知觉发育
  1.视觉:2个月可协调地注视物体,4~5个月开始认母亲。6岁视力才达1.0。
  2.听觉:新生儿听力已相当良好;6个月可区别父母声音;1岁听懂自己的名字。
  3.嗅觉和味觉: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故应合理添加不同味道的辅食。
  4.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可分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2~3岁时小儿能通过皮肤与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区分物体的大小、软硬和冷热等。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小儿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4~5岁开始有时间概念。
  (一)动功能的发育 分为大动作和细动作两大类。
  1.平衡与大动作 大动作发育过程可归纳为:“2抬3翻6会坐,7滚8爬12走”(阿拉伯数字代表月龄)。
  2.细动作 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换手、捏、敲;9~10个月时可用拇指、食指捡拾物品。12~15个月学会用勺、乱涂画;18个月能叠2~3块积木;2岁能叠6~7块积木,会翻书。
  (二)语言的发展:
  1.发音阶段(出生~1岁):10个月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2.理解语言阶段(1~1岁半)。
  3.语言表达阶段(1岁半~3岁):先说单词后组成句子;从讲简单句到复杂句。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