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的定义:在高血压的病程中,由于周围血管阻力突然上升,血压明显升高,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血压以及收缩压显著升高为主。
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分级
类 别
收缩压kPa(mmHg)
舒张压kPa(mmHg)
理想血压
16.0(120)
<10.7(80)
正常血压
<17.3(130)
<11.3(85)
正常高限
17.3~18.5(130~139)
11.3~11.9(85~89)
Ⅰ级高血压
18.7~21.2(140~159)
12.0~13.2(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8.7~19.9(140~149)
12.0~12.5(90~94)
Ⅱ级高血压
21.3~23.9(160~179)
13.3~14.5(100~109)
Ⅲ级高血压
≥24.0(180)
≥14.7(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8.7(140)
<12.0(90)
亚组:临界高血压
18.7~19.9(140~149)
<12.0(9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可能的发病因素有:遗传因素、年龄增大、脑力活动过度紧张、环境因素、食盐较多及体重超重等。
(二)发病机制
1.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 在高血压发病中占主导地位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
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
(肝产生)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工-----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有以下作用,均可使血压增高。
(1)直接收缩小动脉平滑肌,外周阻力增加。
(2)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3)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
3.内分泌因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增多增加心排血量,均可使血压升高。
4.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5.胰岛素抵抗。
二、临床表现及预后
(一)一般表现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乏力、失眠等,有时有心悸和心前区不适感。
(二)并发症(相关临床表现)
血压持续性升高,造成脑、心、肾、眼底等损伤,出现相应表现。
1.脑血管意外: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
2.心力衰竭:左心力衰竭。冠心病。
3.肾功能衰竭: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血肌酐>177mol/L)。
4.视网膜改变:视网膜动脉狭窄、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5.血管疾病夹层动脉瘤、症状性动脉疾病。
(三)预后
(四)高血压病危险因素
三、治疗要点
(一)非药物治疗
限制钠盐摄入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戒烟、限酒。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减少血容量,降低心排血量而降压。常用呋塞米20~40mg,1~2次/天,主要副作用有电解质紊乱和高尿酸血症。
2.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降低外周阻力而达降压目的。常用阿替洛尔50~200mg,1~2次/天,主要副作用有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阻塞性支气管疾病患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 阻止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从而降低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而降压。常用硝苯地平。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降低血压。常用卡托普利。
5.a1受体阻滞剂:常用哌唑嗪,主要副作用有心悸、头疼、嗜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