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励的有关概念
1、需要:需要是指有机体由于某种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简言之,需要就是为类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望。人和动物都有需要,如动物,有繁衍后代的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本能上的反应。如植物,向日豋,为了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头会随着太阳的起落发生角落的变化;森林里面的大树木为了得到阳光就会不断的往上长,如果不长那么别的树木挡住了它它就不不高。
需要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也就是人除了生存之外还要这些需要,动物和植物是没有这些需要的。所以一般说的需要也就是人类的需要。
(需要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些需要是为类主观上所具有的,还有一些需要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日本善长满足需要,美国善长创造需要,以前没有的需要创造出来后就刺激人们去消费它,比如现在的电视、电脑以前是没有的)
2、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和意念。其实激励就是激发动机,比如挣钱的动机,想提升职位的动机,消费的动机。真正引起行为的是动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有了需要后就可能产生动机,动机有明确的目标,动机一般和目标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向着他们的目标作出某种行为,动机越强越可能引起行为。
3、行为:行为就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思想不受制约,人可以任意去想像,不受制约;但是行为不一样,它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产生影响。比如偷盗,有行为就犯罪了,如果公有思想,那还不能够成犯罪。
(比如很多人都想考研究生想博士,但并不一定会有行为,因为考虑各种因素的原因而没有去行动。)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关系: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的任何动机与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需要,也就无所谓动机和行为;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才会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并不是每个动机都必然引起行为,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们的行为。
二、激励的概念
在管理活动中,说通俗点,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达到预定的目标。(比如大学毕业时,有些人想考研,但是可能怕考不上或者其它各个方面的原因而不敢去考,这时身边的同学就可以激励他鼓励他,特别是如果他的身边有已经考上了的同学,那可能对他的激励性更大)
三、激励与行为
管理者对人的激励过程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对机体变量发生作用,使之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需求理论:
认知过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