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的科学定义: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供给:劳动力供给。人们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为生产的特定要素供给。具体衡量方法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理解:1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并满足自身对劳动活动的需求(靠工资生存)2非无偿供应(包括精神和物质,义工收到精神报酬,也是劳动力)3劳动供给不是实际提供的劳动(并不是正在提供,如失业者愿意并能够提供只是没劳动机会)4劳动供给主体要有一定质量(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具有一定时间持续过程5劳动供给衡量方法1劳动供给(某人愿意工作的小时数)2劳动力供给(愿意工作的人数)6是构成社会生产过程诸要素的主观条件
劳动供给的分层
个别劳动供给(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它是一生中各个阶段劳动供给的总和)
家庭劳动供给(从家庭成立到家庭解体,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劳动量的总和)
社会劳动供给(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的总量)
个别劳动供给 :个人在不同阶段劳动供给多寡不同,多寡不同取决与个人在家庭和市场的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取决于⑴本身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⑵家庭和社会劳动效用的比较。
青年阶段 技术水平低,工资率低,享受闲暇,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低,分配给市场的时间少,或参加培训等等,此时期劳动供给量减少 比如高学历推迟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中年阶段:技术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工资率高,处于事业黄金时期,享受闲暇成本高。 家庭稳定 孩子大了,此时享受闲暇的边际效用低,此时劳动供给多
老年阶段:工作效率降低,社会工作中优势减少,从事市场工作的边际效用降低。身体状况变坏,享受闲暇边际效用变高。此时期劳动供给减少直至退休为零
家庭劳动供给
1,生儿育女和劳动供给的关系
生儿育女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生儿育女,为之提供教育,加大家庭经济负担,其他经济援助不变条件下,使得父母劳动供给增多
孩子越多,受教育时间越长,劳动供给就会越多
2家庭养育子女的劳动供给取决于养育子女的费用和从子女得到的收益对比
养育子女的费用:直接和间接
直接费用:从妊娠到子女成人独立社会为止所指出的子女正常生活所必须的费用
间接:为哺育子女而放弃从事劳动工作的机会成本;子女为接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
心理成本:不好调教的孩子令父母伤神等
养育子女的收益:
货币收益:父母独立后还没成家前为父母挣得货币收入,或成家后仍然孝敬父母的货币收入
非货币收益:给父母带来的乐趣,感情的丰富,子女提供的劳务,子女的成就给父母的成就感等等
劳动供给的假设
1劳动供给者是理性经济人,充分权衡利弊,追求最大化效用
决策主体:个人或者家庭
劳动力供给决策内容:1劳动参与决策(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2劳动时间决策(在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择)
两种选择可同时分别进行
2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假设:是关于出售劳动力环境的假设
第一,劳动力供给市场是竞争的,劳动者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第二,假设是非竞争的,买房或卖方是价格决定者,根据供求关系
第三,劳动力是同质的(同样工资同样生产率)
劳动供给的类型
扣除其他因素,仅谈工资率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供给对劳动力价格或工资率的反映有四种类型
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正弹性,无弹性,逆变弹性
1无限弹性的劳动供给
应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在某一特定工资水平下,劳动力源源不断
整个劳动力市场对某一个单一企业,某一工资水平下,劳动力源源不断,单一企业选人余地非常大
正弹性
应用:假日工资加倍,愿意加班
无弹性的劳动供给:新行业,短期无法改变的职业技能等等,或者是需求大于供给,就业充分
逆变弹性
原因:工资不断增加时 劳动力供给减少? 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有享受闲暇的需求女性就业率提高 同时男性职业生涯缩短劳动参与率的降低说明了性别歧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