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劳动经济学》听课笔记:05
《劳动经济学》听课笔记:05
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分析
工作决策过程
为什么要做工作决策
1。赚了钱需要消费,而消费是需要时间的
2。能人不是超人,需要休息
3。人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需要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

闲暇概念
工作:从事有报酬的市场活动的时间
闲暇:从事各种无报酬的活动的时间(从事家务劳动以及花费在消费,教育,交通,休息松弛等方面的时间)

为什么要在工作与闲暇间作决策
闲暇会少得货币收入,但身心舒爽带来正效用
工作能得到货币收入,但身心疲惫带来负效用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需要作出决策

工作与闲暇时间最优时间的确定两方面的信息
主观的,心理的有关该劳动都对工作与闲暇的偏好-无差异曲线
客观的,反映预算限制的市场信息-预算约束线

无差异曲线
描述某劳动者为获得某一既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各种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特点:
负斜率:通过工作可以获得的实际收入和闲暇都是人们获得效用或满足的源泉,沿曲线向下移动意味着必须放弃一部分实际收入所带来的效和,以获得更多闲暇所带来的效用,从而保持总效用不变
凸向原点:即该曲线率的绝对值沿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指放弃的收入量与获得一单位闲暇的比率,反映人们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相互替代的主观愿望

无差异曲线图:
每个人具有无穷多组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人们总是追求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因为同一点不能代表两种不同的效用
不同的人,工作-闲暇偏号不同,无差异曲线形状也不同
1代表闲暇狂热者:看重闲暇而轻视工作,线陡峭,即牺牲1小时闲暇必须以相对大的收入增量换取才愿意
2代表工作狂热者:看重收入而轻视闲暇,线平坦,即使增加很少的收入也愿意放弃1小时闲暇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其无差异曲线也有无数条
我们的收入是有限的,它制约着我们无穷欲望的实现程度
可见,人们可以选择的无差异曲线是有限的


预算约束线
指在既定的工资率条件下,一个工人可能获得的收入和闲暇的所有组合
制约无差异曲线选择的因素
受其可支配时间的限制,现假定主体所支配的既定时间总量
受其可获得收入的限制,假定劳动者将所有可支配时间全部用于从事市场劳动可获取的收入

特点
工资越高,预算线离原点越远,从而人体可享受到的总效用越高
工资率越高,预算线离原点越远,从而个体可享受到的总效用越高
随着工资率上升,预算线以横轴为原点向右旋转,反之亦然

预算线斜率即工资率
竖轴/横轴=横轴*工资率/横轴=工资率
预算线斜率反映了市场上收入与闲暇的客观交换率

工作决策的调整
主体的预算约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收入变化和工资率变化会引致预算约束线变化

收入变化-收入效应
假定个人可支配的劳动时间不变,个人获篮子与本人劳动办共给时间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预算线向右平移,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新的均衡点
个人享受的闲暇时间增加,劳动供给减少,但个人获得的效用水平增加
结论:纯收入效应使闲暇时间加,劳动时间减少

工资率变化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保持收入不变,由工资率增加带来的劳动供给变化为替代效应,劳动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
收入效应:保持工资率不变,由工资率变化带来的收入变化引劳动供给时间变化为收入效应,劳动供给与工资率负相关
净效应既可能是劳动供给增加,也可能是劳动供给减少

个人劳动力曲线
工资率不断上涨的结果
随工资率不断上涨,预算线持续向外旋转
闲暇时间先减少,过了某一工资率,闲暇转而增加
切点的连线即劳动供给曲线

市场劳动力曲线
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相加即可,它是市场工资率和提供给市场的劳动供给时间的一种总的关系
形状:封闭市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
一般而言是一条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与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形状不同,因为从总体上看,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只在一部分高收入阶层身上起作用
替代效应在任何人身上都起作用

开放市场
劳动力可自由流动,允许劳动力进出行业
也是一条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具有正斜率的曲线
原因:
工资率上升,使行业内原有的劳动力因收入效应减少供给
工资率上升,使行业劳动力加入,从而增加劳动供给
总体看,劳动供给总量呈增加趋势

政策含义:通过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的分析,看社会保障政策
财产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劳动供给,领取到的失业保险金是一种非劳动收入,所以降低了劳动供给,

我国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帮助会带来对劳动供给的不同影响:
直接给予补助-劳动供给减少
提高最低工资-劳动供给增加

失业保障水平不宜过高,而且一定要有相应的领取时间限制,迫使劳动力在限制期外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否则会导致劳动力资源浪费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