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结果是物质产品,人口再生产过程的结果是人口。为保证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必须对这两种再生产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1.人力数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积极影响:(1)假定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比例保持不变,两种要素同比增加,能促进经济发展。若劳动供给不足,则资本有剩余,表现为机器设备闲置,势必阻碍发展、限制产量增加。因此,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所必需。(2)若二者比例可变,且可以互相替代,那么,资本不足,可以用劳动力替代,反之,亦然。(3)众多人口,为生产上建立有利的规模经济,降低运行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为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准备了必需的消费需求等等。消极影响:(1)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即“马尔萨斯陷阱”;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速提高——人均收入退回原来水平(除非投资规模超过人口增长规模)——只有人口增长有自然极限,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之间,有一个“人口陷阱”,即,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只能使得人均收入勉强在较低水平达到均衡。(2)人口过快增长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智力发展。从家庭规模与儿童健康和教育的关系看,用营养状况,发病率,死亡率来衡量,超过一定人口数的家庭规模,子女越多,平均教育水平越低,孩子健康水平越差,即在相对贫困的家庭中,家庭规模与儿童健康与受教育水平之间的负相关性强些。(3)从人口增长与公共教育经费看,它降低人均教育费用水平,引起教育质量降低。(4)人口增长会加重环境污染。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与人口密度成正比。
人口质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会促进经济增长。舒尔茨认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智力劳动”能力之比为:大学:中学:小学=25:7:1。可见,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这是因为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
累积效应: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和技能,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与技能等。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日积月累的效果,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存量不断增加,能力相应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随之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呈现倍增之势,该能力的运用会推动经济增长。
收入递增效应:是累积效应的直接结果。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生产中某一要素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出现收入(报酬)递减趋势,反而带来更高投资回报率,促使资本高增值。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
人口质量投资能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源泉;1900——1957年间,美国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了7.5倍,非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了3.5倍,若把人力资本存量与可再生的非人力资本存量看作国家全部财富,人力资本财富的比重从18.3%上升到29.7%;1930——1970年间,美国工商企业资本存量增加了1.2倍,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了3.5倍,若把人力资本和工商企业资本存量看作全部财富,人力资本在全部财富中的比重从26.8上升到42.8.
人口质量投资能增加工人收入:工人受教育程度高,在同样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多,生产率高,其收入自然高;西蒙•库兹涅茨发现,国民收入中由传统的资产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份额从大约45%下降到25%,而劳动(人力资本)贡献的份额从55%上升到75%;当代生产力发展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内在逻辑,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据统计,发达国家GNP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已经从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五六十年代的50%左右,八十年代的60%-80%。
人口资本投资有利于实现物质资本投资的吸收和消化:战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给人们展示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必须追加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就是储蓄不足,投资遇到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因此,追加投资必须引进外资。但是,结果新的投资形成的建筑物,机器设备却被闲置。原因:因为没有将资金投到人身上,物质资本虽然增加了,但没有人力资本与之齐头并进,所以物质资本的吸收率很低,增长与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落后,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
评估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方法
在是否决定投资时,人们必须把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现有能够支付出一部分成本,在未来也会支付出一部分成本,而收益一定是在未来获得的。比较的基础: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贴现。贴现的原因: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现在的1元钱与将来的1元钱是不等值的,必须用贴现的方法把两者转换成相等。
评估方法:
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
净现值法: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为非负值,那么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身观点的决策主体而言,就有投资的意愿;如果差额为负值,则投资中止。注意:收益可能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陆续回收的,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方法:假定某项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t年)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是B1,B2,….,Bi,贴现率为r,t年内折现的收益为Pv,那么收益现值公式
PV=B1/(1+r)+B2/(1+r)2+•••+Bt/(1+r)t=Bi/(1+r)i
同时假设该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为C,在n年之内完成,且每年的投资成本为C1,C2, ….,Cn,n年内投资成本的现值为PVC,那么,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现值PVC为:成本现值公式:PVC=C1/(1+r)+C2/(1+r)2+ ….+Ct/(1+r)n
净现值:
假设净现值为Q,那么Q= Bi/(1+r)i-Cn/(1+r)n
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则:净现值为非负值。
内部收益率法:
这种方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要使得投资有利可图,那么贴现率应该是多大?"很显然,内部收益率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他大于或等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实际中,通常,令B=C,求出r
第二节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分析
影响大学教育需求的因素
影响大学教育需求的因素会有那些呢?如果你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去接受大学教育呢?
4个判断:目光短浅者比目光远大者上大学的可能性小(其他条件相同);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年轻人;若上大学的成本上升,则大学入学人数会下降(其他条件相同时);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报酬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报酬之间的差距扩大,则大学入学人数会增加(其他条件相同)
因素一:目光短浅
目光短浅指对未来的事情或结果不看重的人。案例:汤姆和约翰都是富甲一方的阔佬,他们各有三个儿子,每年的收入也大抵相当,可是他们花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汤姆将收入一分一厘地积攒起来,全部存入银行,打算死后平分给三个儿子,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对儿子的教育却全然不顾。约翰却不同,他不是把钱存入银行,而是用来送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若干年后,这两个家族的境况,也就大不相同了。汤姆的三个儿子,一无所成,不久便坐吃山空;而约翰的三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不但收入不匪,而且见识不凡,整个家族由此更加发达起来。
因素二:年龄
在上大学所带来的年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年轻人比年长的人所获得总收益现值会更高,因为年轻人比年长者收获收益的时间长,所以年轻人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高。
因素三:成本
成本越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越大;上大学的成本:所放弃的工资报酬;学杂费等直接成本;食宿费不全是上大学的成本,因为这些成本无论是否上大学都要发生;如果上大学的成本上升,大学入学率会下降;反之,经济不景气时,或者说能够得到资助,成本低,入学率高。
因素四:工资报酬差距
教育需求与大学教育所能带来的工资增加正相关;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大,所以,用最近毕业的大学生得到的平均收入与当前高中毕业生收入比较,差距大,大学教育需求强。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马克思指出:教育是“潜在的”,或“可能的”,“主观的”的生产力,为什么?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国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情况,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和持续状态。
教育投资的成本
案例1:中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
案例2:德国有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有形式的教育均免费。故有人提出,德国的教育只有收益,没有成本。
微观教育投资成本: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包括:直接教育投资成本:由于接受教育而发生的直接支出——学杂费,书及其他学习用品费用。间接教育投资成本:由于接受教育而不能参加工作所放弃的收入,指机会成本;心理损失;结论: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递减,因为随年龄增长及学历增加,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成本。宏观教育投资成本:指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投资。比如,校舍建设,教学设备购置,教职工工资,图书资料等。分析1:德国个人直接教育投资成本小,但宏观投资大;分析2:中国九年义务教育中个人直接投资成本小,宏观投资成本大;分析3:中国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国家的宏观投资规模也是很大的。
教育投资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