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社会心理学09
社会心理学09
理智行为模式:把态度放在了决定中心的位置,比较简单、运用较多;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是很高的,能进行成功的预测
理智行为模式的不足:行为愿望并不足以预测行为的出现(要增加使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或控制力,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有时很难和行为态度及行为区别开来,有时得到的可能是行为愿望而不是行为);没有考虑到环境局限性和机会都会影响行为的出现;习惯对行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态度理论:以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态度理论把态度看作是一种习惯,和其他一切通过学习获得的东西是一样的,各种学习原则都可以应用到态度的形成上;用认知一致理论对态度进行研究的态度理论认为人们希望自己的各种态度都是和谐一致的并且寻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特别强调对于和自己整体认知一致的态度的接受;用动机和决策理论来进行指导的态度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最大限度来满足自己的利益;态度理论是很多的,但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体现的是研究的方法和重点
认知不协调理论:人的态度在某种行为出现以后会出现改变,可能出于态度与行为要一致的压力而产生的,一致性的产生不是来自于理智的行为,而是来自于一种不和逻辑、不理智的态度;认为当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带来心理紧张和压力,当行为出现了不能收回或改变时就会想办法减少认知不协调,只要改变态度;包括决策以后所产生的认知不协调(要做出选择,最后的决定和最初的想法会不一致,没被选中的好的方面和选中的差的方面都会和最终决定产生不协调;达到协调的方法是提高对选中的评价或降低对未被选中的评价)、违反态度的行为带来的不协调(往往会改变最初的态度来减轻不协调带来的压力)
认知不协调引起态度改变的因素:不充足理由的存在(理由越强做出的不协调越小;常见理由是奖励和惩罚,奖励越大出现认知不协调的可能性越大,惩罚越大出现认知不协调的可能性越小)、行为的自愿性(自愿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不自愿时不会产生认知不协调)、决策的可改变性(行为不可改变的时候才会改变态度)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