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一集 45:29 徐醒民 先生 主讲 (2006年2月10日)
徐醒民居士,当代佛门大德,安徽庐江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师从李炳南老居士学习佛法和儒家典籍,与当代净土宗高僧净空老法师为同门师兄弟,是李老师认可的传法弟子。
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后,徐醒民居士一直住在台中莲社,出版有《儒学简说》等书,并有讲解《孝经》《大学》《三字经》等光碟流通,是目前台湾最受推崇的儒学大家。
徐老居士比净老和尚大约小两岁,也已是82岁高龄。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 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五经,后来增加到十三经,孝经是其中一经。唐明皇玄宗注,宋朝邢昺疏
孝经共十八章,第一章是开宗明义 一般讲王指夏商周三代为王 ,先王指
孝道是一切要顺乎父母,而父母对儿女要仁慈,这一切都是本性。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最重要,而道德教育就是孝道。
开发自己的本性,超越世俗的生死概念
五伦: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五经”还是中医名词,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孝经目录
序 第一篇开宗明义 二篇天子 第三篇诸侯 第四篇卿大夫 第五篇士 第六篇 第庶人 第七篇三才 第八篇孝治 第九篇圣治 第十篇纪孝行 第十一篇五刑 第十二篇广要道 第十三篇广到德 第十四篇广扬名 第十五篇谏诤 第十六篇感应 第十七篇事君 第十八篇丧亲 ……
①刑昺中的“昺”字是光明的意思
②开宗的宗字是源头的意思。开宗明义的“明义”“义” 字是天理的循常之道。“明”是使动用法——“使之发扬明了”之代表“天理循常的义”
③侍的意思是 什么呢?“左坝的是一个单立人,右坝一个寺字。是指一个人以参拜庙寺的心站在 一坝,就叫做侍
④孝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至德”以不着两边的慧眼来看,“至德”无德。
即是把至极归于平淡。即是践行至孝于日常。
⑤以孝治天下,是顺从人的本性,顺本性即合天德。
唐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