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理论区别
西方:叙事文学为本位。古希腊,史诗具有经典地位。诗歌目的是叙事
抒情文学--七弦琴,地位比较低
拉奥孔:诗和画的区别
传统的本质是模仿与再现。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性。诗人的职责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再现。模仿说雄霸西方几千年
东方:宗法社会,注重人的内在情感,以抒情为本位。叙事也以抒情为皈依,以情为本
诗言其志也,书言事也
朱自清:“诗言志”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修吧中国文坛两千年
感物说,感物吟志
模物说
造就理论体系的差异
1. 都讲真实。
西方:客体的真实。完全描写真实,模仿,作品不朽的秘密在与真实
中:感受的真,诚。修辞立行诚。文艺创作最根本的自己感情的真实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庄子
不强调忠实于外物,似真不假,似假不真
重视神,非型,外物中渗透的主观感受
文学形象:
中:心像,意象,表现主体感情
西: 艺术的本质用感情的形象化
给无形体的形象以生动感性的
西方:以叙事为本位,史诗发展戏剧、小说,摹写人事,提的诗指史诗,记叙性史诗而言,在时间中前后陈述的事物,对文学传统看法,模仿和再现,亚里士多德按照事物本来样子、联系模仿事物,欣赏者之所以愉快,是模仿天性得到满足。
中国:农业性社会,宗法性社会,重视人的内在情感,以抒情文学为本位,中国诗绝大数是抒情诗,以写情为本,是为了抒情,诗和史是两回事,诗言其志,表内心情志。诗中国传统文学样式,表现说,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事是客观,而志是主观的,主观的情志产生,离不开客观外物,但不等于客观外物,把外物看作主观情志引发物,感物与摹物不同,文学表现对象不同,造就两者理论体系差别,东西双方都讲真实性,西方是客体的真,生活真实的真,塞万提期,逼真、瞬间真实,模仿客体真实。我国古人是主体感情的真,诚,发于诚,是内在真,感情真,情真,发自内心,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情丝,表现客观外物的形象,不特别强调逼真,似于不似之间,重神不重形,神,指外物里渗透作者主观感受。西方客观生活图景再现,中方经过主体观照,的心象、意象,不于表现客体本身,表现主体感受。景诗之谋,西方艺术世界供人欣赏的对象。
中方艺术世界供人感受的环境,古人叫意境,境界,向欣赏者发出一种邀请,获得的主观感受,神游其中,身临其境,身临其感,作品开放的空间,而不是封闭的实体,以空灵为美,清空为美,诗的灵再于灵,不再于巧,钟厚必哑,万物毁,空间不毁,凡诗文妙处为空,空指为读者进入艺术环境,境界,取得的感受,才是诗人最终交给你的东西,西方描写普遍性、必然性的客观的东西,典型作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古人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情感,情与理的统一,西方是分析、探究,中方整体静观,西方文学理论分析性、逻辑性,中方是领悟,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西方理论否定、代替,论辩性,整体静观,只有事物整体静观,才算真正把握世界生命,主观感受方法欣赏作品,很少字让你悟,模糊性带着丰富性,引导你走进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