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1、实物货币: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是作为经常的交换对象换进来的;
作为货币的理想商品应具有如下特性:①价值的稳定性;②容易标准化;③可分割性;④携带方便;⑤易于储蓄、不易变质;⑥供给具有弹性。
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具有的优势是价值稳定;易于标准化;容易储藏;
金属货币经历了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过程。
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价值的金属货币。我国是最早流通铸币的国家。
3、代用货币:早起的铸币价值与其实际价值是一致的,后来出现了重量减轻、成色降低等情形的“劣质铸币”。
代用货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替代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的纸币。代用货币出现的最明显标志就是早期的银行券。代用货币的发行量仍要受制于金属货币准备量。
4、纯粹信用货币:纯粹信用货币是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它已不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也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
其主要形式是纸币,现代社会使用的纸币一般是法币,且只允许一种法币流通,因此具有统一性。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年间的“交子”。
5、存款货币:所谓存款货币就是银行账户上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存款货币的流通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汇票、支票和本票等要由发行者负责兑现或清偿;
6、电子货币:又称数据货币,是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和信用支付工具,公众的货币收支可以在电子卡片存储金额的增减中予以体现。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计量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和计量
1、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由政府和存款机构以外的经济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2、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的存款)
M3:M2+其他短期存款
我国货币层次具体划分为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明储蓄存款+企业中的定期存款+信托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面额可以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1被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被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