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克思的观点:利息源于生产过程、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正好表现出,劳动条件作为资本而存在、同劳动处于社会对立中,并且转化为同劳动相对立并且支配着劳动的私人的权利。”利息把单纯的资本所有权表现为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手段。
马克思揭示利息本质的意义在于:
(1)利息是以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为前提,如果货币不参与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增值;
(2)利息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利润分割为职能资本家的收入和货币资本家的报酬,这体现着资本家全体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在利息的形式和内容关系上,利息表现为借贷资本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实际上是借贷资本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价格,“生息资本虽然是和商品绝对不同的范畴,但却变成特种商品,因而利息就变成了它的价格。”“利息表示货币资本的增值,因而表现为一个为货币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的价格。”
二、利率的种类
(一)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二)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后者等于实际利率加通货膨胀率)
(三)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四)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基准利率):市场利率是指在借贷市场上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从理论上讲,市场平均利率只是用于理论分析,而不是具有某种具体统计意义上的指标。官定利率又称基准利率,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确定公布,并且其他金融机构必须执行的利率。
(五)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对一些信誉好、经营业绩佳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借款人所收取的比一般贷款利率低的利率。
三、利率的的经济功能
(一)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功能
1、积聚资金:利率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使得社会各方面分散的闲置的货币资金得以集中起来,并转化为信贷资金,投入生产,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资金需求。
2、调节信贷规模:当中央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以及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贴现利率时,社会信用规模就会扩大,反之缩小。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稳定通货: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存款规模,对实现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给量的平衡起着调节作用。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调节着货币供应量,对币值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5、平衡国际收支
(二)对微观经济的调节功能
1、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诱发和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金融资产
(三)动态调节功能
1、利率的成本效应。
2、利率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
3、利率的 财富效应。
4、利率的预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