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融学》听课笔记:30
《金融学》听课笔记:30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管理
(一)安全性原则
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使银行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在于其对外部债务的依赖性,威胁银行资产安全的风险主要有两类:①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对银行贷款逾期不能归还,出现呆账、坏账,导致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发生变化时导致银行资产收入损失的风险。
(二)流动性原则
是指在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拥有以不损失价值为前提的变现能力。主要体现为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轻而易举的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的这一原则具体要求为:商业银行贷款的期限和贷款的期限要匹配,长期的贷款要有长期性资金来源作保证。
(三)盈利性原则
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动机的原则,利润水平反应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合理高度头寸,将银行的现金准备压低到适当水平,大量吸收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并将资金运用于能获得较多收益的贷款和证券投资上,尽可能避免呆账、坏账损失,使资产与投资多样化,在专业化与多样化之间寻求平衡点。
一般说安全性和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流动性资产安全性高,但盈利性比较低,而盈利性高的资产却流动性较差,风险性较大。
二、资产管理
(一)商业贷款理论
主张为了使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贷款的发放应该以真实的、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也就是说贷款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
(二)资产转移理论
主张为了应付客户的体现而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可将其一部分投资于能流通转让的证券上,这种证券必须同时具备盈利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三)预期收入理论
主张一笔贷款是否发放应以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为衡量标准,无论期限的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资产的流动性就能得到保证。
(四)超货币供给理论
主张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不进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方式提供货币,其他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也能提供货币,从而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不仅是单纯的提供货币,而且还应该提供各种服务,包括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以及投资咨询、项目评估等。
三、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完全依靠于资产业务来保证其流动性,借助于负债管理解决利润最大化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强调商业银行主动开拓负债渠道以扩大资产业务和增加银行利润。目前,商业银行主动性对外负债的渠道主要有: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向央行借款、向同业借款、以证券回购方式向大企业借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款,以及发行金融债券等。
四、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