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中介目标的三个标准:可观测性、可控性以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1.利率
优点:利率与经济活动水平高度相关,利率的变动能反映货币与信贷的供求状况,利率将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传导到生产和流通领域,利率水平可以由中央银行控制。
局限性:利率容易受到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就往往使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混合在一起,从而使中央银行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2.货币供给量
优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直接影响经济活动,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意图是紧密相连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货币供给量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局限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时滞性。
3.基础货币
优点:更容易被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
局限性:一些非政策性的因素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是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第六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
一、一般性货币工具及其操作
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一般货币工具包括: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微小变化都会对信贷和货币供给量的规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不适合于临时调整和经常运用。
2.再贴现政策
三个基本内容:调整再贴现率,规定申请再贴现票据的条件以及再贴现的对象
局限性:①利用这一次政策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还要取决于存款机构的反应。②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事不能准确的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③再贴现政策常会引起利率的升降变动。
3.公开市场操作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货币存款机构的储备水平,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的政策。两种基本方式:长期性储备调节和短期性储备调节。
公开市场操作 对存款机构储备的影响
长期性操作 购买有价证券 长期性增加
出售有价证券 长期性减少
短期性操作 购买回购协议 临时性增加
出售回购协议 临时性减少
优点: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具有较强的政策弹性;可以灵活地、小规模的进行;具有可逆性,容易纠正操作的失误。但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前提是发达的证券市场。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一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作用的信贷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首次付现的比率和分期付款的期限,从而调节消费。
2.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调整证券交易保证金比率
3.不动产信用控制:控制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
4.优惠利率:对重点发展产业实行较低的贴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