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融学》听课笔记:47
《金融学》听课笔记:47
三、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等于流通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而银行存款准备金包括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银行的库存现金。因此,基础货币是非银行机构和银行持有的现金与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之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来变动基础货币,主要有两种方式: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贷款。
中央银行调整基础货币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①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②政府的预算赤字(弥补赤字的方法有征税、发行债券、发行货币,其中前两种不会对基础货币造成影响,第三种则影响基础货币);③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本币购买外币实质上是增加货币供给)。总之,货币供给主要是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公众三者共同决定的,同时还受到政府预算赤字、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等方面的间接影响。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
外生论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个政策性变量,即有经济机制外部的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个非政策性变量,是由经济机制内部纯粹的经济因素决定的。
1.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动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利率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并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实现的。
当货币需求上升时,货币供给没有增加时,利率必然上升,这将导致投资与消费萎缩,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当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或者增加幅度大于货币需求上升的幅度时,利率必然下降,这将导致投资与消费增加,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上升。
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供给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并不全面,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货币供给量,而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被迫适应公众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取决于经济形势和人们的预期。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会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
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有一个由内生力量驱动的内生变量,而不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3.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供给量是唯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力量,要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也属于货币供给的内生理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从短期来看影响着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变动,从长期来看影响着名义收入和物价的变动,而名义收入和物价的变动是经济波动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是一切经济政策的核心。
二、货币供给的决定模型
1.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
在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中,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三个因素是基础货币、银行全部存款与准备金的比率以及银行全部存款与非银行公众所持通货的比率。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