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模式的基本特点:
1、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分配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员工流动性强)简单模仿到逐步适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才提拔上的“快车道”。
3、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4、刚性工资,其原因至少有三。
一是由于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存在企业经营情况信息的不对称。
二是美国工作工资的增加,都是通过斗争辛苦得来的。
三是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达,工人的流动性比较大。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日本模式
历史背景
1、早期日本企业中的劳资双方的关系并不和谐
2、战后日本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
3、灵活大规模生产制度的产生
ps:通过使用专用设备,生产单一产品来形成规模经济,虽然容易,却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很多顾客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市场机会,加在一起,却是一个不小的市场。日本企业必须形成一种新的,更加灵活而又同时符合规模经济原则的生产制度,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把有不同需要的而美国企业规模生产又不能满足的顾客和市场,一点一点地争夺过来。
4、灵活大规模生产的技术特征:一是机器设备要灵活,二是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力的组织要灵活,分工不能太细,规章制度也不能太多,要求工人既要掌握更多的技能,熟悉情况,又要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
在灵活大生产制度中,工人能自动调节生产活动的内容之所以很重要,原因之一是灵活大生产不能依赖库存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原因之二是在灵活大生产制度下产品的质量管理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
5、灵活大规模生产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由于普通工人的素质和责任心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对正式职工普遍提供终身就业保障,吸收工人参加管理。
日本模式的基本特点
1、重视职工素质和对职工的培训
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职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
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企业聘用的职工,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
2、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
所谓“有限入口”,就是职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职工的使用和提拔按部就班,过了这一段时间,职工中的优秀者被更快地提拔到管理岗位。二战后到80年代,发现论资排辈不合理,一些核心员工不满
3、终身就业,弹性工资和合作性劳资关系
一是日本企业里职工就业非常稳定,更换工作者人数很少,二是市场对更换工作相当的歧视,从企业一方来看,在对唯恐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职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会轻易解雇工人
日本企业中工人的工资 有1|4左右采用分红的形式,随着企业盈利的状况而变化,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具有弹性,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更加容易渡过难关
工会都以企业为单位组成,而不是跨企业和跨行业,企业工会在代表职工发表意见的同时,对企业并不采取对抗性的态度,交叉任职,便于理解。
美日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以成败来看美日模式的优势
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60年代的长时期内,“美国化”几乎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
60年代以后,日本模式的竞争力逐步显露出来,在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光学仪器等很多领域对美国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2、美日企业成败的历史经验
首先,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的管理模式,回答和解决好这个环境和条件提出的挑战
其次,成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日本企业的优势:能够较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因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地方信息,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但日本企业忽视市场在劳动力分配中作用,人才不能迅速被提拔到重要的岗位,充分发挥其潜力,另一方面,过剩的劳动力不能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有效地重新分配。
劣势:在资源分配上作结构调整的能力差
如果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非常结构性的,即生产中没有大的技术突破,产品品种虽有变化但大的结构没有多少变化,则日本企业是如鱼得水,灵活自如
但在经常出现大的结构性和突破性技术进步,产品不是在品种花色上,而是在概念上频频更新的产品市场上,日本企业就会感到很不适应。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成功的模式,在改变了环境和条件下不一定能够继续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如果想不断获得成功凡必须随时研究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并在必要时对内部的管理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美国模式的内在弱点是员工缺乏忠诚度,运用“地方信息”的能力差,在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美国模式具有比较优势:在一个灵活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巨大的美国决策的集权程度很高,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新国际竞争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化和空间激烈的新阶段,国际新阶段的特点是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速度加快,所以,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进行比较根本性的改革
另一方面如果决策不做到高度分权,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迟钝,其成功也是很难想象的,为了保证分权决策的良好效果,企业的职工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术素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自觉性
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获得成功,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克服美日模式各自的不足,同时取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