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认识就是发展
认识两条基本路线:先验论——反映论
先验论:是从思想到物的,先验论是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
反映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离开人的社会性,实践性。
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新型的。
两个基本观点:
实践--认识--再实践
1.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三个形态: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人与人,人与社会,阶级斗争等;科学实验
特征:能动性(有目的);社会性(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客观性(客观物质活动)即直接现实性
实践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体现在:
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自己从实践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是看书看报等得来,直接经验是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认识发展提供条件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主体:实践者,认识者 实践客体:认识的对象。两者相互联系,主体是能动者,客体制约主体。
注意:主体不等于主观,主观是人的一方面。
2.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的认识,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东西不在回忆)。直接性,形象表面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通过思维加工感性认识,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抽象性
两者关系:区别又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可靠。
唯理论:只相信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可靠。
3.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条件是感性认识要真实可靠,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认知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条件是理性认识尽可能是正确的,把普遍理论特殊化,具体化,让群众相信理论。
4.理性认识有真理,有谬误,
真假绝对对立论:真就是永远真,假就是永远假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是相联系的,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真理过头就是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真理,往往是夸大,以偏概全。
真理是客观性,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真理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