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
以前唯心史观一统天下,根源有
社会根源:
阶级根源:统治阶级保护,提倡,支持唯心史观
思想认识根源:
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人类思想活动的思想原因(动机),而没有进一步去寻找造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只看到少数人的活动,没看见和研究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活动,如帝王将相,历史英雄人物,大人物。
3.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把唯心史观赶出社会历史领域;为社会科学提供指导思想;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理论指导。
4.社会历史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生产方式。劳动是社会产生的基本源泉,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人口因素(是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数量增长率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质量与结构)、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生产方式性质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
生产方式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
6.社会结构包括:意识结构(血肉)、经济结构(骨骼)、政治结构(血肉)。
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映射——经济成份的结构方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资金、运输工具等)。科学的发展,劳动资料系统越发复杂,经济发展处于哪个水平,直接跟生产工具相关。劳动者是活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类劳动的地位关系,分配消费关系。
政治结构:力量,要素的结合方式。国家是历史范畴,国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起源,本质,职能。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特殊的暴力机构,征税。本质: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组织。职能-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恐,管理公共事业。
政体:国家组织形式
国体:国体决定政体
意识结构:承担者(个人、群体)相互依赖,转换。社会心里(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理论形式的:哲学、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的是社会意识心态,法律是核心。自然科学,逻辑学,不属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