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公共课)》听课笔记:18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公共课)》听课笔记:18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

1..baolu风潮,清政府为筹集借款把铁路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  出卖给帝国主义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都督。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过程中,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性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回到上海正式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a.在成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b.

c

3.1912年3月,中华临时约法,选择,是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绝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将民生的重点写入其中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实力

2结束了统治中国2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制度更新)和民国的建立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社会风气)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国际意义)

辛亥革命了历史局限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承认不平等条约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组织松懈)。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么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根本任务

经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不能救中国,需要新的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

统治的性质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的利益(1912-1972)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发动二次革命,主要在南京和九江一带1913年7月,只坚持了两个月

发动护国运动。1925年12月25日,蔡锷,1916年取消帝制

护法运动两次

1917年护法,皖系段祺瑞恢复民国

1919护法,直系党政

二次护法失败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么有成功的局限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