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流通渠道
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经过的通道。也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运动路径。
中间商的作用:1、提高流通效率;2、消除商品品种的差异性并进行商品归类;3、促进交易规范化。
商品流通渠道的类型结构:
1、按中间流通环节的多少分为:直接类型渠道(没有中间商)和间接类型的渠道。
2、按最终用户的不同分为:消费者渠道和工业市场渠道。
商品流通渠道的层次结构:指一个渠道系统中包括了中间机构的层次数量,即通常说的渠道的长度。通常有四种类型:1、顶极渠道,即没有中间环节;2、一级渠道: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商品流动过程中只有一个商(机构);3、二级、三级渠道。
商品流通渠道系统:渠道成员互为战略伙伴,共存共荣。分为:垂直渠道(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按纵向联系)、水平渠道(同一个环节、同一个层次)、混合渠道。
二、商品流通渠道选择
(一)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因素
1、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2、商品消费需求的多样性;3、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的具体因素
1、产品因素,看产品的单价、体积,易腐蚀还是不易腐蚀,商品的专用性、季节性强弱、样式多变、时尚,是新产品还是老产品;
2、市场方面的因素:用户数量、市场的地区性、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竞争情况。
3、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模式和信誉、管理能力、控制渠道的愿望、企业、企业可能提供的服务;
4、国家政策因素。
三、商品流通过程合理化
(一)商品流通合理化的标志
1、流向合理化:产区流向消区、商品适销对路、近产近销;
2、机构设置合理化;
3、流通环节合理化:购、储、运、销良好循环
4、运输合理化:走最短的路线、时间最短、费用最少
四、商品流通管理创新
(一)商品流通行业管理
行业管理:按行业规划、组织、协调、沟通的一种管理产业管理体制。
1、行业管理:行业协会管理、国家机关的管理、产业界的管理。
(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收集整理并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
2、为该行业的企业培训人才;
3、对该行业的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诊断、咨询和指导;
4、研究、制定本行业产品的规格和标准;
5、根据政府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设想提供该行业的企业参考;
6、作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7、协调同行业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对外经济活动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商品流通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的总称。它的实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手段。
产业政策包换产业对象、目的、政策手段和措施、政策实施机构、政策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
(四)产业政策干预的作用:
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2、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增强产业和国际竞争力;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五)流通产业政策:
是指以流通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直接和间接干预产业活动,从而实现产业发展等特定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完善的流通产业政策包括:流通组织政策、结构政策、布局政策、技术政策、产业规划、投融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宏观调控政策
流通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促进有效竞争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措施手段。目的是为了实施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是指产业政策既能保持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适度竞争又能获得规模经济。即兼容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
(六)流通创新体系:
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
技术创新是建立以商品流通技术创新体系和商品流通技术创新支持保障体系。
(七)商品流通现代化:
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流通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形成高效、畅通可调控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包括:流通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商品流通国际化的现代化。
主要标志:商品流通信息化、一休化和商品流通国际化。
具体体现:1、流通管理现代化;2、商流现代化(形成统一、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3、物流现代化(运输合理、仓储自动、包装标准化、加工配送一体化);4、信息流现代化;5、商品流通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