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不平衡性,速度是不均衡的,时快时慢。骨骼方面发展不平衡,感知较早,思维较晚。有的县成熟,有的晚成熟。
顺序性,身体与心理方面。
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形成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及年龄特征。某一年龄阶段,学生身上具有的典型的特征。小学生低年级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高年级,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中学生的独立性增强,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个别差异性,心理与生理方面,发展水平高低上,个性心理特点不同,教育是要注意因材施教。智力好的要提优,智力差的要降低要求。脾气犟的药以柔克刚。对心理比较敏感的采用暗示的方法进行教育。因材施教,要扬长避短。通过教育要发扬优点,弥补个性的缺陷。
学生发展的任务
童年(小学阶段)
少年(初中阶段)
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教育学中的儿童相当于未成年人
0-1乳儿期
1-3婴儿期
3-6幼儿期
6-12童年期
12-15少年期
15-18青年初期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接收过程不是被动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学会学习。
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管理和要求学生的过程中要做人格是平等的
在道德上是相互作进的。教学相长,不但体现在教学生,也体现在道德上。作为老师,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习理论
一般原理;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的五阶段理论
博学
擅问
深思
明辨
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