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际金融》听课笔记:09
《国际金融》听课笔记:09

经济稳定性损失。与参加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联系(一体化程度)确定的。

一个国家,如果与通货区一体化程度越高,承担的损失越小。区域内的国家可以采取一致的措施,达到一致的调控效果。

欧洲一体化的改革。

1960年-1971年。刚刚启动的欧洲一体化组织,只是同盟性的组织,主要是促进成员国的兑换,称之为跛行货币区。也就是区域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的货币。包括英镑区、黄金集团、法郎区。

1972年-1978年。布雷达森林体系瓦解,跛行货币瓦解,促进了欧洲货币的联合浮动的产生,加强区域内的合作。提出了成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议案。

1979年-1998年。欧洲货币体系阶段。为了组织货币剧烈波动。1979年,在布鲁塞尔达成一致,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由于前德与法国存在争议延迟。包括欧洲货币单位、稳定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1999年-至今。欧洲单一货币阶段。实现商品、人力、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只有加强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才能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建成。1988年6月,成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委员会,提交了货币联盟报告,指出建立需要三个条件:货币完全和不可撤销的兑换,在银行和其他金融市场充分一体化基础上实现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取消汇率的波动幅度。提出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报告。为了实现欧洲货币联盟,1991年,修订了罗马条约,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指出应密切各国在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方面的联系,并成立欧洲中央银行,1999年起实现单一货币。

欧洲货币体系。

1、货币单位。类似于特别提款权,价值由欧共体货币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包括贸易权重和国民收入等因素。法郎、马克、英镑是只要货币,其中马克占有重要地位。单体货币的权重超过25%,则进行权数调整。

2、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各国以其20%的黄金储备和20%的美元储备,交给合作基金,基金以互换的形式发行数量相当的欧洲货币单位。成为稳定汇率的机制,成员国确定汇率时,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依据,确定各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并套算出与其他货币的比价。

3、稳定汇率机制。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