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爬行的盯住汇率制度。盯住单一货币的,根据通货膨胀率差每隔一段时间调整汇率。
2、货币篮子制度。根据与不同国家贸易权重及与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差进行汇率调整。
3、多元汇率制度。不同商品实施不同汇率。
4、复汇率制度。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实施不同汇率制度,如墨西哥政府。80年代前期,比索被高估了,把大量资产转移到国外,导致本币贬值,1982年,比索贬值70%,出现了全国性的工资上涨,引发了进一步贬值。墨西哥决定实施复汇率制度,经常账户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以阻止资本外逃,保持贸易和国内物价稳定,同时由于资本账户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出增加时本币贬值,抑制了资本流出。缺点是:金融汇率下跌,意味着美元升值,使得资本外逃的人,存在外国的货币进一步升值,进口商品需求增加,贸易账户下对外汇需求的增加,导致经常账户汇率贬值;为套汇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外汇黑市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
1973年-1985年,实行盯住一揽子货币制度。
1986年-,管理浮动汇率制度。198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3.19调整为3.70,;1989年,人民币对美元由3.72到4.72,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调到5.22,这三次汇率调整,由于物价上涨快于美国等国家,不利于出口产品的增加。但实际上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不能实行自由兑换。出现了汇率的双轨制,外汇调剂中心汇价与官方汇价不同。1993年,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实行汇率并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汇率制度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是8.7,从1994年是以前一天外汇调剂的汇率价格为基础,参照主要货币实施汇率制度。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汇率并轨;实行新的结汇制度,实行新的银行售汇制度,以指定的外汇银行为中心;开立了现汇账户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外汇管理制度;建立了规范的、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管局进行管理和监督;禁止外币在国内计价和流通。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对汇率的要求,对于建立外汇市场、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人民银行,在全国实施外商投资企业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对来华人员的外汇的限制,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可兑换。允许部分企业保留有限额的外汇。
部分学者建议实施资本账户下的外汇实行可自由兑换。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政府认识到应当不应过早开放资本账户,而遭受国外游资冲击。但近期国家对QFII取消了投资限制,实现资本账户管制向开放。
1997年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都实行了汇率贬值,而之前的几年我国因为大量的贸易顺差而导致的升值压力,我国在金融危机时宣称不贬值,通过不贬值,相应的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