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票据,出票人以本身为付款人,承诺在一定时间、地点付给收款人一定金额。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银行、资本市场,这时才能够贴现。现在不是为商品、劳务交易提供支撑。
特点:短期票据,单名票据,只要一个人签字即,融通票据,大额票据,无担保票据,市场票据,大公司票据,贴现票据。没有二级市场。
商业票据利率一般比短期国库券利率高。
优惠利率是商业银行与该银行关系最好的企业贷款所收的利率。商业票据利率和银行优惠利率是互相竞争的。
三大市场:外国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核心是欧洲货币市场 ,外汇市场是基础。
欧洲货币市场,前身是欧洲美元市场,第一笔欧洲货币由苏联创造的,因为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冻结了苏联在美国的存款,所以苏联把存款转移到欧洲;1957年后来英国与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发生了争端,人们担心爆发战争,人们卖出英镑买入美元,英国政府限制向非居民提供英镑贷款,非居民也就没法卖英镑。英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大幅下降。从而吸收美元,把美元贷出去。于是形成了欧洲美元市场。
美国逆差的加剧,国外产生了大量美元,导致美元价值贬值,因此美元采取措施稳定美元价值,封闭了美国的外国金融市场,实行了利息平衡税,外国企业债券利率高于本国利率水平的部分作为税收,政府直接作为税收,相当于关闭了外国金融市场。1965年实行了自愿限制贷款计划,倡导跨国公司、银行对外贷款,1968年出台了国外投资法,不允许对外提供美元。美元需求方,只好向欧洲借美元。
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产油国石油美元收入激增,存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很多不产油的国家,为了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不得不进口石油,借美元买石油。
美国60年代出现了脱媒现象,为了摆脱Q条例限制,美国银行直接在美国筹措美元,打回到母公司,保持自身美元供给。
西方国家央行支持欧洲货币市场发展,德国贸易的顺差,可以直接在欧洲银行对外贷款或兑换,英国借此融入美元。
60年代末,美元存在贬值倾向,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升值,投资者抢购马克、瑞士法郎,卖出美元,在德国和瑞士,中央银行不得不买美元,卖出马克,这样存在通胀压力。德国和瑞士采取措施,对非居民手中的马克和法郎实施负利率政策,导致了投机者把马克和法郎存到欧洲,这就导致了,欧洲马克、法郎的出现。
欧洲货币市场,有一个特殊的利率结构,美元存款利率比美国高,贷款利率比美国低,也就是说存贷款利差远远小于美国。同样的美元在欧洲存款利息高,贷款比美国低,导致资金流向欧洲市场。欧洲美元不受国家货币政策管制,不用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接受存贷款利率限制,创新比较多。
欧洲货币市场是国际市场,融资者一般是大型跨国企业,资信高,利率比较低。也是高度竞争市场,也导致了低利率。金融市场竞争越激烈,需求者越受益。
在发行过之外流通的货币,称之为欧洲货币市场。欧元区以外,欧元市场,日元区以外,日元市场。
新加坡和日本也出现了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三类:香港市场,不区分居民和非居民交易;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市场,居民与非居民交易分开;空壳的市场,开曼群岛等,并不见得有真实的货币交易,只是在这里进行注册,进行单独的账目管理。
1981年,美国为了提高国内银行竞争力,运行美国银行设立账户,处理非居民美元存款。